张婧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

AI时代,如何成为不能被替代的教师?——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5-10-09 16:29)

栏目:个人博客

AI时代,如何成为不能被替代的教师?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张婧

        当我们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就是终身的奋斗目标。历经笨拙地探索、努力地扎根、改革的浪潮,始终不变的是我们使命感、责任感。李政涛老师《活在课堂里》一书,不仅带我们领略了国内外课堂的精彩、探究理想课堂的本质,也向我们发出了“元宇宙”、“人工智能”的时代之问: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

一、关注学生什么样的数学能力?

AI(人工智能)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寻找并选择最佳答案并展示出来,可以帮我们生图、做视频、做设计、快速分析,很多职业都陷入了“被替代”的焦虑,教师职业也登上了黑名单。完美的技术真的能替代一切教育问题吗?我想,新机遇从新危机开始,AI所不能的,就是教师不能被取代、不会被湮灭、无法被超越的存在价值!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首先思考的是:什么数学核心能力是AI不能够替代学生自我思考的?AI擅长处理有明确规则、可重复的计算和模式识别,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或解决问题。以下是我认为AI无法替代、需要教师着力培养的:

1、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性能力:

估算与数感: AI能精确计算 198×202,但孩子能瞬间判断“它大概接近 200×200=40000”这种直观感觉,是宝贵的数感。

策略选择与优化: 解决一道应用题时,是画图、列表、逆推还是假设?选择并调整策略的思考过程,是最高阶的思维活动。

直观想象与空间观念: 在脑中“旋转”一个几何图形,理解“割补法”求面积背后的原理,这种空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AI能解答问题,但“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种子,需要教师播种。

2、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

用小圆片表示出数量,用小棒“数”出加减法的意义,用七巧板“拼”出对图形的理解,这种手脑协同的操作活动,是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基石,无法被虚拟模拟完全取代。

3学习品质与情感态度:

战胜困难的毅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这些非认知因素,需要在师生、生生的真实互动中由教师来激发和培育。AI只能告诉你正确与否,但从错误中找到正确思维痕迹、再对有问题的部分加以修正、改进,才是学生们真正获得进步的原因!

我很认同李政涛老师说的:“如果只是通过对话,为解决人类的某些困惑难题提供一些结果性答案,或者替人类完成一些工作、生活或学习中的事物等,只能助长身体的惰性,也滋长精神的惰弛,唯独对人脑的成长无益。不知不觉间,替代成了宠溺,人类成为被机器溺爱的孩童,习惯被人工智能娇生惯养,沉溺于机器中难以自拔,反而造成自身智力的废弛和荒漠化。”

二、教什么,什么不教?

《活在课堂里》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准则:凡事人工智能擅长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凡是人工智能不擅长或者无能为力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教或者重点教。比如:记忆题,考试训练型的知识和技能。

1基础的计算还要教吗?

当然需要!但“注重”的方式必须改变。计算是数学的“体能训练”,是思维的载体。目标不是与AI比拼速度和准确率,而是通过计算活动发展数感和思维

(1)要注重的是“算理”,而不仅仅是“算法”。

对于一年级:“35+20”为什么等于55?因为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5个一不变。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讲明白,比算得快更重要。

(2)要注重“灵活计算”和“估算”,而不仅仅是“精确计算”

鼓励孩子用不同方法计算,如:57+38,可以想成 60+38-3=95,也可以想成 57+40-2=95。这种策略性思维是AI不具备的。

计算是必要的数学基础,但教学重点应从“机械熟练”转向“理解本质和灵活运用”。

2、套路化的应用题还有必要学吗?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最易陷入“套路化”陷阱的地方。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与“数学化”过程。

1)创设真实的情境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常读不懂题,其实是因为情境是虚假、剥离的。教师可以多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情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并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明白,无论怎么加入生活化的情景表述,解决问题的手段就是那几个数量关系模型。

2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

在教学中,如果太强调“关键词”,教学生看到“一共”就加,看到“还剩”就减,这是饮鸩止渴。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线段图)、表演、学具操作等方式,厘清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看见”题目中的数学结构。

(3)“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鼓励一题多解,并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解题后,必须追问:“这个结果合理吗?” “还有别的方法吗?” 培养元认知和批判性思维。

面对AI的挑战,数学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点燃者、学习的引导者”。 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创造一个充满互动、情感、挑战和信任的“生命场”,在这个场域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文化、发展那些真正属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 如何迈向“人机协同育人”?

李政涛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人机协同育人”,未来已来,我们必须去拥抱这场时代的巨变。对我而言,“人机协同育人”是让AI成为我的得力教学助手。它能自动批改口算、精准分析学情,帮我从繁琐事务中解放,从而更专注于启发思维、因材施教和情感沟通。课堂上,AI可提供互动课件;课后,它能根据每个孩子的薄弱点推送个性化练习题,实现“因材施教”。其核心是优势互补:我负责价值引导、灵感激发和人文关怀;AI负责数据处理、个性分析和重复工作。

我以责任杯递交的案例《减法》一课为例,来讲述我的“人机协同育人”。

1、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新知导入:让数学有故事、有温度

在导入环节,我借助技术活化知识,自身则聚焦于引导与共情

我的角色(人):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我通过语言和提问创设“小鸟飞走”的情境,与学生进行眼神和情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减少”的含义。

技术的角色(机): 豆包平台用照片转视频演示小鸟“飞走”过程,让静止的课本“活”起来。之后播放《减号的由来》的数学史小视频,将符号的由来变为一个有趣的文化故事,瞬间抓住所有学生的兴趣。视频制作也全靠AI的强大功能:课前用deepseek创造出数学史视频的脚本,百度找到相关的数学家照片,再利用豆包美化照片、生成我需要的场景,再利用即梦AI生成视频,最后用剪映将几个场景拼到一起并进行AI配音。

协同成效: 技术赋予了知识生动的载体,而我则专注于激发思维和传递人文价值,共同打造了一个“有趣又有料”的课堂开端。

2、精准与智慧并重的巩固练习:洞察学情,因材施教

在练习环节,我负责设计高阶思维活动,技术负责提供高效反馈与支持

我的角色(人): 我设计多样化生活情境(苹果、青蛙),并故意写错一个算式(如6-2=5?)。这个基于教学智慧的“陷阱”,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专注力。

技术的角色(机): 睿知云工具让我能快速切换情境图,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在“火眼金睛”改错环节,大屏互动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争先恐后地参与。

协同成效: 我主导教学深度,技术扩大教学广度与效率。我们共同实现了对学情的精准把握,让巩固练习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是充满思辨的探究过程。

3、情感与趣味交融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守护成就感

在课堂氛围营造上,我是鼓励者和组织者,技术则是趣味和成就感的放大器

我的角色(人): 我组织学生玩“打地鼠”游戏,小组竞争,激发课堂活力。课前我在豆包创设的AI智能体——正达的吉祥物“福雁”,课上组织小组“开火车”与它打电话,进行10以内减法的口答练习,让福雁告诉大家结果是否正确。

技术的角色(机): deepseek生成网页版在线数学游戏的代码,我可以直接提取使用,根据班级情况,我可以设计指令调整游戏闯关题数、游戏难度、班级有几组就请几个同学同时上台比拼,它能自动生成海量算式并即时反馈,用动画和音效点燃了整个课堂的热情。我创设的豆包的AI智能体——福雁,在课堂上可以轻松与它通话,只要指令正确,它会及时反馈并表扬做对的学生、做错了则会让学生再思考一下,直到做对为止,还会提醒学生回答时需要完整说出算式,帮助我一起培养学生的课堂问答习惯。

协同成效: 技术创造了无限的趣味和即时正向反馈,而我则注入了情感关怀和价值引导。我们共同守护了孩子们对数学最宝贵的“兴趣”和“成就感”,让学习真正快乐起来。

总结而言,在这堂课中,“人机协同”是:我(心脏)负责情感、智慧和方向;技术(四肢)负责效率、趣味与延伸。我们各司其职,紧密合作,最终共同实现了“启迪思维、滋养心灵”的育人目标。

读完《活在课堂里》,我更加坚定:教育的未来,不是人与AI的竞争,而是人与AI的协同。AI将是强大的引擎,但教师永远是掌握方向的舵手。我们的核心使命,是让课堂这个“生命场”永远充满温度的互动、智慧的碰撞和价值的引领。在一年级数学的启蒙之地,我要做的,就是做一个AI无法替代的引路人,用我的专业与温度,守护孩子的好奇心,点燃他们的思维火种,引导他们不仅学会数学,更理解数学背后的文化之美、思维之力,从而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完整的“人”。

 


阅读(42) | 评论(0)

前一篇:从高山之巅到心灵沃野 ——观《我本是高山》后的教育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