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瀚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33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33)
让劳动课堂生长出 “活” 的生命力 ——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5-10-14 11:09)
栏目:个人博客
翻开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课堂不是静态的容器,而是动态的生命场” 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作为小学劳动教师的教学困惑。以往我总执着于把劳动技能拆解得细致入微 —— 金属丝造型要绞合有力、木材加工需要锯割光滑,可学生的眼神里总少了点兴致;直到读了《活在课堂里》,我才明白劳动课的 “活”,从来不是步骤的复刻,而是让学生在动手、试错、协作中,触摸劳动的温度与生命的成长。
书中提到 “教师要学会‘退一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点在劳动课上的实践让我格外触动。在教授一年级 《整理书包》课程 时,我没有直接演示 “书本按大小分类、文具放侧袋” 的 “标准答案”,而是先让学生各自尝试整理,再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有个男孩把课本按科目顺序叠放,说 “这样找语文书不用翻来翻去”;还有个女孩在书包内侧贴了便签,写上 “水杯放在外侧兜,避免洒湿书本”—— 这些充满童趣的巧思,是我预设教案里从未有过的。当学生们围着不同的 “整理方案” 讨论、补充时,我忽然懂得:劳动课的技能教学,不该是 “教师教、学生学” 的单向传递,而是让学生成为 “劳动方法的探索者”,在自主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份 “主动探索” 的意识,比标准的整理步骤更有价值。
最让我反思的,是书中 “允许课堂‘不完美’” 的观点。在上五年级制作杯垫的木材锯割环节中,我总怕学生锯割不是很好,会频繁打断他们 “注意拿小手工锯的姿势”“注意台面的松紧”;结果学生越紧张越出错,有的甚至偷偷放弃。后来我试着按书中说的 “把试错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主动求助时才上前引导。有个男同学锯割到一半发现尺寸错了,很着急,然后找到我。我没有帮她拆了重新画尺寸,而是问他 “你看看怎么标错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盯着木条看了一会儿,自己重新规划了一下:“老师,我可以做另外一种的杯垫!” 那一刻我意识到:劳动课的 “不完美”,恰是学生成长的契机。比起锯割出完美的杯垫,他们在修正错误中学会的 “耐心” 与 “坚持”,才是劳动教育真正要传递的品质。
学生们在上玩具整理、纸盒笔筒、制作杯垫的课程时候,每一个学生都带着 “不完美” 的鲜活。《活在课堂里》让我明白:小学劳动课的 “活”,不在于课堂多热闹、技能多熟练,而在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 “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让劳动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土壤。未来的课堂里,我愿继续做 “退一步” 的引导者,陪着学生在劳动的探索里,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 “生命力”。
阅读(27) | 评论(0)
前一篇:《木制角尺制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