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5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5)
在设计与细节中,让课堂和生命一同生长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5-10-20 14:57)
栏目:个人博客
在设计与细节中,让课堂和生命一同生长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作为一名踏入教职第四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正处在职业发展的“职初期”,心中既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也时常被日常教学中的琐碎与困惑所困扰。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书中深刻阐述了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师生生命交互、共同成长的沃土。特别是关于“设计的课堂”和“细”节的论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蟋蟀的住宅》一课中找到了实践的支点。
一、教学设计:从“教教材”到“设计生命成长”
《活在课堂里》让我认识到,“课堂设计,既是教师对课堂的想象和预设,也是对课堂的实施与反思”,其初衷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设计”。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备课的理解——它不应只是简单地梳理知识点和设计教学环节,而应是一场基于“育人价值”的深度设计。
书中关于“内容设计追问三个问题”和“目标设计切忌抽象和面面俱到”的论述,为我指明了方向。在准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我开始尝试在每节课前,不仅问自己“要教什么”,更追问“这堂课能带给学生怎样的生命成长?”
在《蟋蟀的住宅》的教学设计中,我打破了传统的字词讲解和段落分析模式,设计了一个为期一周的微型项目式学习——“我是小小法布尔”。
首先,在价值清晰与目标精准上,我设定了明确的核心目标:学生不仅要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更要体会法布尔细致观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并初步尝试进行连续性观察记录。这正契合了书中倡导的“单刀直入、孤军深入和精准打击的目标”。
其次,在内容取舍与方法选择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等基础知识,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住宅结构图的方式自主学习并展示。而将课堂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以及“如何表达观察所得”上,这正是对“什么已经不需要教了”这一问题的实践回应。
最后,在环节清晰与提升感上,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走进文本,学习方法”—“走出文本,实践观察”—“回归表达,分享成果”。
在第一环节,我们师生共同研读文本,但重点不是梳理住宅特点,而是聚焦于法布尔的观察角度(时间跨度、动静结合)、记录方法(数据、比喻)和蕴含的情感。在第二环节,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种校园里的动植物进行为期三天的连续性观察,并模仿法布尔的方式做记录。在第三环节的“小小法布尔观察报告会”上,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并讲述观察中的发现与困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更亲身经历了从观察到发现、从发现到表达的完整过程。他们的观察记录充满了童趣与惊喜:有的发现了蚂蚁搬运食物的路线规律,有的记录了绿植叶片每天微小的变化。这节课,真正实现了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知识成为了学生探索世界、发展思维、滋养精神的载体。
二、细节打磨:于细微处见教育真章
李政涛老师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细”的重要性,即“拥有对课堂点点滴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在《蟋蟀的住宅》的项目式学习中,我特别关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细节打磨。
在“绘制蟋蟀住宅结构图”和“观察记录分享”环节,我借鉴了书中关于小组合作的十几个细节要求。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要求“先自己独立思考两分钟,写下关键词”;在分工时,不仅设立“发言人”,还设立“记录员”、“计时员”和“噪音控制员”;在小组代表发言时,严格要求其第一句话必须是“我们小组认为……”。
这些细微的调整,极大地提升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我观察到,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那些平时沉默的学生也因为明确的职责而变得积极主动。特别是在观察记录分享环节,各组代表不再是简单陈述个人观点,而是真正整合了小组成员的智慧。
三、教学相长:在课堂中共同绽放生命
通过《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李政涛老师所说的“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的真谛。当我把课堂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生命成长的培育时,不仅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和表达中获得了成长,作为教师的我,也在教学设计和细节打磨中实现了专业的提升。
我看到那些平时对语文课兴趣不大的学生,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眼中闪耀的光芒;我看到学生在连续观察中表现出的耐心和坚持,这正是法布尔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我更看到,当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生命体验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活在课堂里》让我明白,理想的课堂需要教师成为用心的设计师和细致的工匠。作为一名职初教师,我将继续带着对教育的敬畏、对学生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在每一堂课中践行“为生命成长而设计”的理念,在每一个细节中追求教育的真义。我愿意把我的生命扎根于课堂,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中,活出一个教师应有的样子,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同绽放的精彩舞台。
阅读(12) | 评论(0)
前一篇:观《我本是高山》有感 ——以信仰之光照亮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