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
让英语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沃土 ——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5-10-20 15:40)
栏目:个人博客
捧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政涛教授《活在课堂里》,字里行间流淌的教育智慧如春雨般浸润心田。作为一名深耕小学英语课堂十余年的教师,我曾困于 "知识点灌输 — 机械操练 — 试卷检测" 的循环,而这本书中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 的论断,为我打开了学科教学的新视野。
从 "知识容器" 到 "生态群落":重构英语课堂的存在形态
李政涛教授在书中犀利指出,传统课堂的局限在于将学生视为 "知识的容器",而理想课堂应是动态生长的 "生态系统"。这一观点精准击中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常见误区 —— 我们常常执着于让学生背会单词、掌握语法,却忽略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属性。
以往教授 "Food and Drinks" 单元时,我习惯于让学生反复认读单词、背诵句型,课堂虽 "扎实" 却缺乏活力。受书中 "问题导向式教学" 启发,我重构了课堂设计:以 "校园美食节" 为核心情境,提出 "如何用英语向外国客人推荐美食" 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分组查阅食材单词、设计推荐话术、制作英文海报,甚至用积木搭建 "美食摊位" 进行实景演练。有个平时沉默的男孩为了介绍 "饺子",主动查阅了 "dumpling" 的文化起源,在分享时自豪地说:"This is Chinese treasure!" 此刻的课堂,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转化为学生表达自我、连接世界的鲜活工具,真正实现了从 "场所" 到 "生态" 的蜕变。
从 "标准答案" 到 "生命体验":激活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真正的学习应当根植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书中这一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量贴近生活的主题,本应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纽带,却常因教学设计的固化而失去温度。
在 "Seasons" 单元教学中,我曾满足于让学生掌握 "spring is warm" 这类标准化表达。读完本书后,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 "体验式学习":春天带着学生在校园寻找嫩芽,用英语记录 "the grass turns green";夏天组织 "夏日趣事" 英文分享会,有学生说道:"I ate ice cream and got brain freeze!";秋天收集落叶制作英文标本卡;冬天开展 "冬日温暖" 主题创作。当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照片配上英文文字做成班级相册时,我突然明白,李政涛教授强调的 "学习成为生命的自然流动",在英语课堂上就是让语言从课本走向生活,让表达承载真实的情感与体验。这种学习远比机械背诵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与人文情怀。
从 "权威者" 到 "首席学习者":重塑师生互动的平等姿态
书中对师生关系的诠释令我尤为动容:教师应是课堂中的 "首席学习者",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成长。小学英语教师常因 "母语优势" 而不自觉地扮演 "标准答案拥有者" 的角色,这种姿态恰恰会扼杀学生的表达欲望。
一次教授 "Past Tense" 时,我故意在板书时写错 "go—went",有学生立刻指出错误。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坦诚说道:"Oh, I made a mistake! Can you help me find more irregular verbs together?" 随后师生共同梳理不规则动词表,有学生发现 "eat—ate" 的规律,兴奋地教给大家记忆口诀。这种 "坦诚的互动" 不仅让语法知识变得生动,更让学生感受到 "学习是允许犯错并不断修正的过程"。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言,"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当教师放下权威执念,英语课堂便成了敢于表达、乐于探索的对话场域。
从 "课堂终点" 到 "成长起点":践行终身学习的教育使命
合上书页,书中 "课堂的终点不是铃声响起的那一刻,而是学生走出教室后依然闪烁在眼中的光亮" 这句话萦绕心头。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更是通过语言教育点燃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表达的自信。
如今我的课堂上,少了些标准答案的束缚,多了些 "即兴创作" 的空间;少了些机械操练的枯燥,多了些生活实践的鲜活。学生开始用英语写日记、做思维导图、录制英语故事,这些看似 "不务正业" 的尝试,恰恰践行了李政涛教授 "让每个生命在课堂中舒展" 的理念。
《活在课堂里》让我深刻领悟:小学英语课堂的真谛,在于让语言成为生命成长的养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英语学习中找到自我、连接世界。这既是教育的初心,也是我们作为师者的永恒追求。
阅读(16) | 评论(0)
前一篇:以师者之光,照女性之路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