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汶臻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7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7)
读李政涛老师《活在课堂里》,结合青年课题开题经验有感 (2025-10-21 16:21)
栏目:个人博客
在读李政涛老师《活在课堂里》,恰逢我的“生成式AI辅助皮影戏项目式活动”课题完成开题。书中“课堂是生命体互动共生的场域”这一核心观点,育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初衷形成奇妙共鸣。当专家的点评意见与李老师的教育智慧相互碰撞,我对课题实践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课题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在于构建一个让学生“活学、活做、活创”的教育生态,而这正是“活在课堂里”的深层意蕴。
李政涛老师强调:“活的课堂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技术为‘人’的成长服务。”专家提出“AI技术介入需区分场景,造型设计可借力AI,故事情节创作宜留归学生”的意见,恰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重读《活在课堂里》中“工具是手的延伸,而非脑的替代”的论述,开始调整技术应用边界:在皮影造型设计环节,引导学生用AI生成基础纹样,但要求结合地域非遗特色(如陕西华县皮影的“通天鼻”“杏仁眼”)进行二次修改,让AI成为“创意助手”而非“设计师”;在故事情节创作中,既发挥了AI提升效率的优势,又守住了“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主体”的教育本质,让技术真正为“活的学习”赋能。
“活的课堂是完整的生命体,既要有实践的‘动’,也要有反思的‘静’。”李老师对课堂完整性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专家指出的“缺乏分享总结环节”问题。课题原计划以“皮影剧演出成功”为终点,将重点放在“设计-制作-编排”的劳动实践上,却忽略了“分享总结”是实现“实践-反思-提升”闭环的关键。皮影戏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为什么传、怎么传”的思考,而总结分享正是让学生从“做过”走向“懂得”的桥梁。
结合《活在课堂里》中“反思是成长的催化剂”的观点,我重新设计课题环节:在演出结束后增设“三维总结会”——一是“技艺复盘”,让学生分享皮影制作中“AI生成纹样与手工雕刻的衔接技巧”“皮影关节活动度的调整经验”;二是“文化感悟”,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点评,引导学生探讨“剧本故事里的文化密码”“皮影造型中的民俗符号”;三是“创新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如何用短视频平台传播皮影戏”“皮影元素如何融入现代文创设计”等设想。这种“实践+总结”的闭环设计,让课题实践不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成为学生持续思考、不断生长的“学习场”,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中“在做中学、在思中悟”的目标。
课题开题的过程,亦是对《活在课堂里》理念再践行、再思考的过程。专家的意见让我警醒“技术与教育的边界”,李老师的智慧则为我指明“学生成长的核心”。未来课题实践中,我将继续以“活”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让AI技术服务于学生的创造而非替代;让实践环节既有动手的热度,也有思考的深度;让研究成果沉淀为滋养教育的养分而非冰冷的文本。当学生在皮影创作中既学会了雕刻的技法、AI的运用,更懂得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创新的勇气时,这个课题便真正成为了“活在课堂里”的生动注脚——因为它不仅传递了一门技艺,更培育了一群“有温度、会思考、能创造”的生命体。
阅读(7) | 评论(0)
前一篇:我本是高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