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娟娟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3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32)
《活在课堂里》读后感 (2025-10-22 10:24)
栏目:个人博客
今天和同事讨论:“开明”的父母.
他们常这样说:
“我们对孩子没什么要求,有书读就行。”
“我们不参与内卷,我们走国际路线。”…
他们以为,这种“佛系”姿态能换来亲子关系的和谐,幸福的人生成长状态。可现实往往走向反面——孩子学习动力持续消退,逐渐躺平;
父母的无力感与日俱增,亲子关系在焦虑中不断恶化。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父母在几个关键问题上的认知偏差。
第一,关于“卷或不卷”,这并非一个可由父母或孩子单方面决定的选择。
我们无法一生为孩子兜底,他们终须独自面对世界的竞争。以我们有限的认知,若单方面要求孩子“不卷”,而孩子实际却身处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
他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格格不入的困境,内心充满焦虑与撕裂。
但同样,这个选择权也不能完全交给孩子。人性皆有惰性,凡有退路,便难有持续前行的动力。
因此,“卷或不卷”本质上是一个需要结合社会现实、家庭资源与孩子特质所做的综合判断。 除非我们彻底脱离这个环境,
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真正独善其身——要么主动适应规则,要么被规则无声地边缘化。
第二,这种缺乏现实支撑的“放任”,实质上构成对孩子能力的隐性否定。
它表面上宽容,背后却常藏着“我不相信你能应对挑战”的预设。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敏感,能轻易识破这份不信任。
三种错:一、离开时代背景谈不卷是错的;二、离开成长谈不卷是错的;三、父母代替子女谈不卷是错的。
阅读(9) | 评论(0)
前一篇:黎巴嫩的电影《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