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冠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
读《活在课堂里》:做初中数学课堂里的 “同行者” (2025-10-22 12:43)
栏目:个人博客
拿到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时,我正为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一个难题发愁 —— 明明讲透了知识点,可学生做题时还是频频出错,课堂上看似热闹的互动,总像隔着一层 “窗户纸”。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站在 “教” 的角度看课堂,却忘了真正的课堂,该以学生的 “学” 为中心,我们教师该做的,是和学生一起 “活” 在课堂里。
李教授在书里说:“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而是师生共同生长的‘土壤’。” 这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以前上数学课时,我总习惯按自己的节奏走,比如讲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会先把公式推导过程一步步写在黑板上,再举几个例题,然后让学生做题巩固。可总有学生眼神发愣,后来才发现,我推导时跳过的 “为什么要配方”“这个步骤和之前学的完全平方公式有什么关系”,正是学生卡壳的地方。现在再上这节课,我会先让学生试着用之前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解简单的方程,遇到解不出来的情况时,再引导他们思考 “怎么把式子变形成我们熟悉的样子”,学生反而能主动找到 “配方” 的思路。原来,数学课堂不是把公式 “灌” 给学生,而是带着他们一起 “闯” 过思维的关卡,这种一起探索的过程,才是课堂该有的 “活” 劲儿。
书中还提到 “要看见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痕迹”,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太重要了。数学题往往不止一种解法,以前我总倾向于把 “最优解法” 直接告诉学生,觉得这样能节省时间。但读了书之后,我开始关注学生的 “不一样” 的解法。有一次讲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班里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用了和课本不一样的辅助线方法证明。要是以前,我可能会简单夸一句,再把重点拉回课本方法上。但这次,我让这个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思路,没想到其他学生听了之后,反而对 “辅助线的作用” 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甚至还提出了新的疑问。那一刻我才明白,李教授说的 “活在课堂里”,不是教师设计好所有环节,而是要给学生的思维留空间,哪怕他们的想法不完美,也是课堂里最珍贵的 “生长点”。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总担心学生 “学不会”“跟不上”,于是把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活在课堂里》让我明白,真正有效的课堂,不是 “填得满”,而是 “留得空”—— 留出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留出让学生犯错的机会,留出让师生一起讨论的空间。比如现在讲 “函数图像”,我不再直接把图像的性质一条条列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出不同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变化,再一起总结规律。虽然有时候课堂进度会慢一点,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却更扎实了,遇到新的函数问题时,也能主动尝试画图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对 “教师” 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不是课堂的 “主导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的 “同行者”。在初中数学的课堂里,没有 “标准答案” 的灌输,只有 “共同探索” 的乐趣;没有 “教师的表演”,只有 “师生的共成长”。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会带着这本书里的理念,继续 “活” 在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在数学的世界里慢慢走、细细品,让每一节数学课都充满生长的力量。
阅读(198) | 评论(0)
前一篇:《我本是高山》:一名数学教师的育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