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迪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
在课堂里唤醒生命 ——《活在课堂里》读后实践感悟 (2025-10-22 16:12)
栏目:个人博客
阅读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犹如在教育的迷雾中找到一盏明灯。书中那句“课堂是师生生命相互编织的场域”深深震撼了我——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空间,更是制度性设计与鲜活生命体验诗意交融的微缩宇宙。作为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尝试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师生共同穿越的生命旅程。
一、课堂是“生命编织”的场域:从知识传递到生命共鸣
李政涛教授指出:“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这一观点让我幡然醒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不是将外在规范强加于学生,而是在制度的“骨架”上,生长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生命血肉”。
在七年级《珍惜青春时光》单元关于“情绪”的教学中,我摒弃了简单的是非判断,设计了“情绪调色盘”活动。学生们用色彩和图案描绘自己的情绪状态,一位内向的女生画了一片灰色雷雨云,却在云隙间添了几缕金线:“这是考试失败后的我,但朋友的安慰像阳光照进来。”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能否像欣赏天气变化一样,与各种情绪共处?”如此,教材中“学会调节情绪”的目标,便内化为了学生自我认知与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
二、师生是“共同穿越”的伙伴:从单向讲授到双向滋养
李政涛教授强调,教师要“带着悲悯之心、悲悯之情、悲悯之意做教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守护者。
在八年级《走进社会生活》单元教学中,我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设计了“社会网络图”活动。学生们以自己为中心,画出与家庭、学校、社区和网络世界的各种连接。当看到自己如何被这张巨大的关系网所塑造和支撑时,有学生惊叹:“原来我不是一座孤岛!”我顺势引导:“社会化正是这个从‘小我’融入‘大我’的过程,我们享有的权利与自由,都深植于这份‘连接’之中。”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自己生命网络的凝视中,变得具体而深刻。
三、教学设计是“生命体验”的载体:从机械执行到动态生成
《活在课堂里》让我明白,课堂设计不应是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成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李政涛教授形象地指出,教师要像农夫一样,“懂得教育的节气,教育也需要等待的智慧”。
在讲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我设置了“网络操场”的思想实验:如果没有规则,网络生活会怎样?学生们很快意识到,没有规则,网络空间将陷入混乱,每个人的网络自由都会消失。我进而引申:“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美好生活体验的基石。”通过这种方式,规则意识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内在结论。
在七年级“学会自我保护”教学中,我将重点从记忆知识点转向培养安全本能。我们通过情景剧模拟,让学生置身复杂的社交压力、网络诱惑等真实情境中进行判断与抉择。在一次模拟“网友提出线下见面”的剧情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告知家长、选择公共场所、保持警惕”等原则。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天在课堂上每一次思辨和选择,都是在为青春构筑一面坚实的盾牌。”如此,自我保护就从书本上的文字,融入了他们的生命本能。
四、教师是“生命气象”的创造者:从追求技巧到修炼境界
《活在课堂里》 最触动我的,是它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我即课堂,课堂即我”。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点燃问题”。
如今,我的课堂依然有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我更珍视那些“意外”的火花。一个关于“友谊”的提问,可能引发对人际边界的热烈讨论;一次校园欺凌的案例,可以深化对“自我保护”与“与法同行”的理解。这些看似偏离预设的插曲,恰恰是生命活力涌入课堂的证明。
李政涛教授的这本书,如一面明镜,照见我的不足;更如一盏灯塔,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在这条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探索之路上,我愿永葆初心,做一名虔诚的践行者,与青春的脉搏同频共振,在制度与生命的交响中,点亮智慧,温暖心灵。
阅读(16) | 评论(0)
前一篇:以师者之责,承高山之志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