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瀚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

从“经过”到“沉浸”:读李政涛《活在课堂里》有感 (2025-10-22 18:03)

栏目:个人博客

“经过”到“沉浸”:读李政涛《活在课堂里》有感

 

在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面前,任何对教育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恐怕都会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育理论著作,不如说是一份来自课堂深处的“田野报告”,它用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笔触,将我们这些或许已经麻木于日常教学的“教育从业者”,重新拉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域——课堂,并迫使我们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真的在“活”在课堂里吗?

 

一、课堂:一个“动态的生命体”

我们习惯将课堂视为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一个由课程表、教案和考试构成的静态空间。但李政涛教授为我们揭示的,是一个充满生机、复杂互动和无限可能的“动态生命体”。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每一个眼神、每一秒的沉默,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这个生命体呼吸与脉动的组成部分。

“活在课堂里”,首先意味着要摒弃旁观者的心态,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常常只是“经过”课堂?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课堂上最真实、最鲜活的生命律动。学生一个困惑的表情,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场意外的争论,这些“计划之外”的生成性资源,恰恰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李政涛教授教会我们,真正的教学智慧,在于捕捉、倾听并回应这些生命的节拍,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张力中,焕发其应有的活力。

 

二、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刀锋上舞蹈

书中对“预设”与“生成”的辩证论述,尤为精辟。我们总在追求一堂“完美”的课,希望一切尽在掌握。然而,过度精细的预设,往往会扼杀课堂的生成性,让教学变成一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沦为被动的观众。

李政涛教授并不否定预设的价值,但他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刀锋上优雅舞蹈的艺术家。他拥有清晰的教学目标(预设),但更具备开放的胸怀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拥抱课堂上的一切“意外”(生成)。他将学生的困惑、错误和独特见解,视为宝贵的教学契机,并敢于为此调整甚至放弃原有的教学路径。这种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共生。读完此书,我深感,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行云流水”的完美无瑕,而应是“思维流动”的真实深刻。

 

三、教师:从“表演者”到“倾听者”与“促成者”的回归

《活在课堂里》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深刻的拷问。在功利主义和效率至上的教育氛围下,教师很容易异化为知识的“贩卖者”和课堂的“表演者”。我们忙于展示自己的才华,灌输大量的考点,却忘记了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李政涛教授倡导的,是教师作为“倾听者”和“生命促成者”的角色。真正的“活在课堂里”,要求教师将自我的光环稍稍收敛,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学生。去倾听他们未说出口的疑问,去观察他们思维运行的轨迹,去感受他们情感细微的变化。教师的伟大,不在于他自身有多么光芒万丈,而在于他能否成为一片丰沃的土壤、一架坚固的梯子,促成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上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这种转变,是教育从“技”到“道”的升华。

 

四、教育的温度:对“生命体验”的终极关怀

全书的底色,是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李政涛教授反复提醒我们,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生命相遇、彼此滋养的地方。每一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都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鲜活的生命。

“活在课堂里”,最终极的意味,就是尊重并提升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求知的快乐?是否保护了他们珍贵的好奇心?是否给予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是否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了共情与尊重?当教育回归到对生命本身的关照时,分数、排名等外在指标,才能找到其正确的位置——它们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而非教育的终极目的。

 

结语

合上书本,余韵悠长。《活在课堂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因习以为常而变得模糊的教育视野。它告诉我们,课堂是一个需要我们以全部生命去投入、去感受、去创造的圣地。它不是一个需要逃离的“职场”,而是一个可以实现我们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道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带着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经过者”变为“沉浸者”,用心去倾听生命的拔节之声,用情去促成每一次思维的绽放。因为,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活”在课堂里时,我们才能带领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智慧、温情与无限可能的生命世界。


阅读(16) | 评论(0)

前一篇:《我本是高山》:看见女性力量的巍峨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