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3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3)
AI 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反思:在探索中明确工具的边界与价值 (2025-11-14 17:36)
栏目:个人博客
在 AI 技术快速渗透教育领域的当下,我始终在思考:AI 不应只停留在教师备课、课后作业设计与评价等 “幕后环节”,更应走进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 “即时助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基于这一思考,在学校责任杯教学评比的备课环节,我尝试突破 AI 的传统应用场景,将其直接融入五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运用 AI 工具提升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也发现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融入 AI 的实践尝试与积极成效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设备,这为 AI 走进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本次课堂设计中,我设置了 “上海新地标图鉴制作” 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豆包等 AI 模型查阅上海新地标的相关信息(如建筑特色、游览事项等),核心目标是锻炼学生 “向 AI 精准提问”“筛选有效信息”“概括核心内容” 的关键技能。
这一尝试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积极效果:一方面,AI 这一 “新技术工具”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学生们主动讨论提问角度、分工查阅信息、互相分享发现,不仅强化了小组间的生生互动,更构建了 “学生与 AI 智能体” 的新型互动模式,让原本相对单一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借助 AI 高效检索信息的优势,学生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素材,当堂完成了原本需要课后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资料才能完成的项目化任务,学生获得了及时收获学习成果的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增强。
二、实践中发现的核心问题
在欣喜于 AI 为课堂带来活力的同时,我也清晰地发现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核心问题,这让我对 AI 的课堂应用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一)时间分配失衡,教学目标难以兼顾
项目化学习任务的推进远比预期耗时更长。学生在使用 AI 时,需要经历 “讨论提问方向 — 向 AI 下达指令 — 浏览检索结果 — 筛选有用信息 — 小组讨论整合” 的完整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充分的时间保障。这导致课堂时间被大量占用,原本计划完成的 “知识新授” 环节被压缩,出现了 “项目实践仓促收尾、新知讲解浮于表面” 的情况,难以同时兼顾 “技能培养” 与 “知识掌握” 两大教学目标,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二)工具使用异化,违背核心教学初衷
部分学生在使用 AI 的过程中,出现了 “过度依赖” 的现象,违背了我设计这一活动的初衷。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查找信息、筛选概括后完成图鉴,但有小组直接拍摄课堂任务单,向 AI 下达 “填写上海新地标图鉴” 的指令,将 AI 变成了 “代笔工具”。这一行为使得学生跳过了 “思考 — 分析 — 整合” 的关键学习过程,既没有锻炼到目标技能,也失去了英语表达与应用的机会,AI 工具反而成为了学习的 “阻碍”。
三、问题改进方向与教学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我结合课堂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同时对 AI 时代的教学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优化课时安排,保障教学目标落地
为解决时间分配失衡的问题,我计划对课时进行重新规划:一是采用 “新授课 + 项目化实践课” 的分课时模式,第一课时集中完成知识新授,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词汇、句型等基础内容;第二课时专门开展项目化实践,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运用 AI 工具查阅信息、合作探究、完成作品,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到实处。二是提前布置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对 “上海新地标” 相关主题及基础英语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减少课堂上的知识铺垫时间,为项目实践预留更充足的空间。
(二)强化价值引导,规范 AI 使用边界
为避免学生过度依赖 AI,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具使用观。在责任杯课堂中,我在小组活动前增加 “AI 工具使用辨析” 环节,组织学生辩证思考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 AI 直接给我们答案?”“AI 在学习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等问题,让学生明确:AI 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 “捷径”。同时,我借鉴了五年级备课组屠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不能尽信 AI 给出的答案,而应该多重验证,追求严谨”,引导学生对 AI 生成的信息保持批判性思维,学会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通过价值引导与方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 “合理、有选择地使用 AI” 的能力,让工具服务于学习过程,而非替代学习本身。
(三)坚守教学本质,明确师生与 AI 的关系
本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AI 融入课堂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而非颠覆传统的教学逻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坚守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AI 辅助” 的底线,在引入新技术时,始终围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这一根本目标,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AI 可以高效解决信息检索、资源整合等事务性问题,但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仍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探究才能逐步形成。
在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者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与技术共处,如何利用技术提升自我。未来,我将继续在教学中探索 AI 的合理应用,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策略,让 AI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 “得力助手”,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阅读(14) | 评论(0)
前一篇:让英语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沃土 ——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