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萍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在BOOK思议的世界里感受着不可思议(2023-05-19 10:18)
栏目:个人博客
在BOOK思议的世界里感受着不可思议
制作公众号有感
这学期,在小学语文组项目化探究学习的推进中,我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搜集学生寒假中制作“不可思议的发现”的视频,并挑选其中有特色的,制作成公众号。孩子们眼中的不可思议,应该大多和动物啊植物啊有关吧。我暗自思忖着,说实话心里没有太多的期待。
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我纷纷在自己班级的钉钉圈收到了作业,让我意外的是,我班同学挑选的视角非常广泛:科学类的有“不可思议的青霉素”、“不可思议的数学”;植物类的有“不可思议的绞杀”、“不可思议的热带鱼”;文化类的有“不可思议的打铁花”、“不可思议的斯巴达文化”;还有很多主题都让我眼花缭乱。这些视频让我意外又着迷,我在感慨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泛、求知欲高涨的同时,也不得不为这些奇思妙想点赞。
很快开学了,我向各年级的老师们发出了邀请,把各自班上同样有特色的小视频传送给我。老师们都非常配合,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送了各自班级的相关视频。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群宝宝的脑子里装满了好奇,他们感受到这个地球、这个世界、这个大自然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不可思议!你知道王莲的叶子上为什么能坐一个人?原来王莲的叶子背面有着复杂的叶脉结构,一条条的粗壮主脉辐射开去,主脉上又有若干分支,于是形成牢固的网状骨架。这强有力的支撑结构,再加上叶子里分布着许多气室,有这么大承重能力就不足为奇啦。你知道榫卯结构吗?这是古人的智慧,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的伟大建筑如山西省朔州市释迦塔、山西大同悬空寺等都是榫卯结构!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听说过“马丘比丘”吗?马丘比丘有 “古老的山脉”之义,也被称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在建筑理论及工具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古老的印加人将这样一座城市建在陡峭的悬崖上,不利用任何的钢筋水泥,仅仅靠石头打磨技术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屋、寺庙。这难道不是不可思议的创造吗?不见风雨,也可见彩虹。不可思议的彩虹山,美到令人窒息。其独特的地貌,糖果色的五彩岩层,色彩斑斓的神奇景象,就像上帝打翻的颜料盘。远古时期,地壳频繁活动在全球范围发生了一系列造山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为安第斯山脉带来丰富的矿产。这些矿物质经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大自然的风化,华丽变身。这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称“天然调色盘。”几十个视频躺在我的电脑中,我惊讶有余更多的是欣喜。这些视频让我爱不释手,我一个个打开,一段段欣赏,在搜集作业的同时自己也认真学习了一番。
每一个视频带给我的的是发现;每一个主题带给我的是心动。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里,我与无数惊喜一次次的邂逅着。让我们用智慧去发现生命中的每一个不可思议吧,相信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奇迹!
阅读(9)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学反思(2023-04-20 09:31)
栏目:个人博客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习作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介绍你熟识的或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
我指导同学首先回忆以前做过或看过的比较熟悉的试验,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完成实验的回忆过程。接着,结合“写作小助手”,我鼓励同学们回家再亲手做一个小实验。为了防止同学有抄袭网上的实验过程或作文书上的例子,我动员他们将实验的过程录制视频,要求一边做实验,一边有自己的讲解或解惑,并发在钉钉的班级圈里,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欣赏彼此的实验过程。起初担心这份作业学生的完成度不够高,但意外的是,当天就有同学发了实验的视频。有了开头,后面陆续都跟进了,2天后,28份视频齐刷刷地发在了班级圈,真是让人高兴呢!在这些实验视频中,我也惊喜地发现原来学生感兴趣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有的来自于生活,有的来自科学,有的来自一个美妙的灵感。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要把这个亲手制作的实验写下来,是关键所在。好在同学们的确做了实验,所以他们的脑海中有一定的思路,但如何清晰连贯地表达,需要课堂的指导。不管是制作还是小实验都应把需要预备的用品表达清晰,尤其要留意的是表达当中的条理性及语言的简洁。在讲解并描述实验所需的用具时,要把所用的仪器名称写精确。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实验的步骤是文章的重点,应详细进行记叙。在表达过程时,要抓住当时的动作、心情进行描述,反映事情进展改变,尤其当制作失败后,那么人物的神态啊、心情啊、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更是必不可少的。在表达过程时千万不能像列条文似的,这中间可以穿插同学的表现,这样能使文章“活泼”一些。当然还要留意的是语言表达要力求简洁明白。
小实验有其实验的科学根据,因此,表达了过程之后,应鼓励学生把实验的原理精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穿插在过程中讲解并描述。任何活动都会有其目的所在,因此亲自去做一个小实验对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文章里可以把小实验中做实验的心得体会,以及和小伙伴们的合作沟通也写出来。
实验的过程大同小异,但是思维内容却是千奇百怪的。三年级的孩子处在习作阶段,作文是一种能力,是能力就需要练、需要有步骤的。表面看着我们是在训练写作技巧,其实是在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写作就是作者思维逻辑自洽的能力体现。如何将思维可视化,才是我们要一步步思考并实践的过程。总之,我们肯定要留意文章的条理性,语言的精准及简洁。而本次习作我们还可以巧妙地将小实验与班队会啊、雏鹰小队活动啊、外语节活动啊等平台相融在一起,使这个实验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呈现出来。因为作文题目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那么文中一定要突出“小实验”几个字。表达时更应把现场气氛,同学们被实验过程吸引的表情,在介绍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燕子》教学反思(2023-03-20 14:56)
栏目:个人博客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使学生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地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以及春天的美丽。教学的时候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的词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美景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春天“蒙蒙的细雨”、“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赶集似的聚拢”,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顺便积累这些优美的词句。在讲解生字的时候,我注意分析字形。例如“燕”字,我在课件的左边放了一张张开翅膀向上飞的燕子图片;课件的右边放了“燕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部分是燕子的脑袋,中间的“口”字是燕子的身体,“北”字是燕子的翅膀,下面的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对照着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理解一些用得好的字词的时候,我有些太着急了,总觉得帮助学生分析了一个,学生就能依葫芦画瓢,能照着这个思路分析下去。但课堂教学反馈出个别聪明的同学的确能做到,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个题型练习册上有要求,以后还是需要多讲解。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司马光》课后反思(2022-12-20 11:37)
栏目:个人博客
《司马光》教学反思
李晓萍
《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司马光砸缸。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来默读,尝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这节课也就能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阅读的过程是语感形成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司马光》与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相比,朗读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读好呢?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那就是“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语句间的停顿。”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就要范读给学生听,给学生以正确、规范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方法。接着带领学生读,让学生在亲身的朗读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方法。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朗读不是见了标点符号才停顿,读文言文时,不仅要字字清晰,句句相通,还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最后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用停顿符号在课文中画一画、读一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在倾听和练习中发现了停顿的规律,体现了自己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培养了文言文语感。
虽然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课前可先让学生搜索耳熟能详的小文言文,通过多次诵读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文,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生涩了。
阅读(112) | 评论(0)查看全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2022-11-17 13:59)
栏目:个人博客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 李晓萍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次学校责任杯的教学要求是连续课时,我和三2班的刘老师合作上第五课。根据课表,刘老师上第一课时,我上第二课时。第二课时重点从第五小结开始授课,但刘老师在试教后发现第一教时的授课量太小了,于是我们商量着把第五小节归到第一课时,我的第二课时直接从第6小节“水泥道”开始讲课。
课前也认真地备了课,当天由于专家听课时间有调整,我的第二课时变成了第一节。心中有点忐忑,让老师们直接听第二课时,会不会影响整体的衔接度。但看着听课老师陆续走进班级,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按着自己的备课思路,慢慢进入了节奏。在带领孩子们读句,赏文,品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还一步步地带着同学们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自己感觉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同学们能够较快速地掌握要领,她们在课堂里学着用“查字典、近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了“熨帖”、“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在带着学生体会“水泥道优美”的教学上,我也用了不少方法:品读文本,结合插图,并找了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水泥道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特有的风景。在这课时的教学安排上,还需要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品读汪曾祺爷爷的《自报家门》,区别两者之间的写法,但也需要带领学生读懂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作者希望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安排是鼓励学生也试着写写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三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这一教学安排也是旨在能让孩子随笔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也没来得及展开,仅让同学们欣赏了例文,便到了下课时间,只能课后另找时间讲解。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满,所以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需要调整,否则最后一个环节是的确没时间细说了。
不足之处:1、朗读不够。一篇优美的文章是需要进行“美读”训练的。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而且本文就是语言优美,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训练的文本,我备课时也有安排,但实际讲课时,怕时间不够用,所以舍去了部分诵读,感觉的确缺少了一定的美感。2、文本研读不够透彻。如在让学生学习第六节,并圈画”描写水泥道优美’的语句时,我仅关注了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标点符号,而忽略了这些表象的基础上源于作者的观察和发现。应先启发孩子们去观察,再交流观察所得,最后回到文本,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3、有些知识点只做到点到为止。文中“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出现了两次,这个学生很容易找到。但为什么出现两次。这样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第一次是为了突出秋风秋雨的持续时间长。第二次则是突出这美丽的水泥道就是一夜秋风秋雨带来的。我在备课时有这样的教学思路及安排,但在讲课时,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得不够好,其实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我没有把握好。
课堂教学暂告段落,但责任杯留给老师们的教学氛围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正达,我是个新教师,跟上脚步,努力不让自己掉队。这是我由衷的心愿。
阅读(6) | 评论(0)查看全文>>
班主任工作随笔(2022-10-17 14:42)
栏目:个人博客
消除阴霾,豁达面对
李晓萍
在秋意渐浓的正达校园里,我们迎来了第四届校少代会,其中有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大队委员的改选。这是好事,给了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压力,“优胜劣汰”或许也是这个活动的残酷一面。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我让孩子们和家长商量后自主报名,进行班级改选。当天晚上,就陆续收到了6位同学的自荐,我通知这些班级候选人需要准备:竞选稿、个人才艺小表演、拉票感言。班级选举当天,先让候选人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又邀请了副班胡老师一起参与选举,待同学们选出心仪的候选人后,胡老师唱票,我在黑板上计票,很快出了结果——顾思辰同学以16票当选。同学们也用掌声向她表示祝贺。这原本是一件喜人的事情,可晚上,就有家长传来“噩耗”——竟然有家长说:李老师新来的,这学期一直在捧顾思辰,什么活动都让给她,肯定是收了家长的红包!听到此言,真的感觉莫名又火大。是什么龌龊的心理才会有如此脑洞大开的想法。我第一时间就拿起手机想和这位谣言散发者进行对质。可冷静一想,我激动什么?身正不怕影斜,我急着要去对质只能显出我的心虚和无能。稍作冷静,我也在思考怎样处理好这件事情。
巧的是,我们的语文单元作文是:猜猜她是谁?在讲授习作要求的时候,我口述了这样一段例文:她白白的、胖胖的,梳着马尾辫,走起路来,辫子也随着一甩一甩。她学习认真,在暑假就刻苦背诵古诗,为“飞花令”活动积极准备。果然,在语文组的古诗词活动“飞花令”环节中,她取得了班级冠军,年级组亚军的好成绩。校检阅仪式中,我班的啦啦操,又因为她的刻苦训练,被老师安排在了C位,带着我班同学一起尽情跳跃。她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同学,只要有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该同学都会热情相助。尤其是这学期我班新转来两名同学,无论是校规还是各科学习要求,新生都陌生又迷茫。也是该生,在各个方面给予了他们俩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并主动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PBL项目化学习小组,让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你们猜出她是谁了吗?话音刚落,大家都猜出是顾思辰。我又紧接着采访大家,作文素材里还可以写些什么内容来充实文本呢?有的说:正是她的努力,才有资格作为大队候选人。有的说:我之前是考虑选张同学的,但顾思辰这学期进步非常大,所以在最后一刻,我改选了顾同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真实情况,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顾同学的一言一行都被同学们看在眼里。
心中一阵欣喜,相信“小传声筒”会把正义的声音传送到家长的耳朵里去,这是最有力的声音。有付出才有收获,我坚信顾同学在她自身努力下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我也相信自己——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不是一丢丢阴霾就能攻破的!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2022-09-22 13:54)
栏目:个人博客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选自《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得儿童散文诗集。诗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他得第一个女儿出生。新的生命和不断取得成功得事业带给了这位年轻诗人阳光般得心情。这本诗集也为泰戈尔赢得了“儿童诗人”的称誉。《花的学校》以孩子天真的口吻向妈妈描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读这首诗,似乎看见在十八世纪末,一位年轻的父亲,在雨后的绿地上,听着孩子欢快的声音,一脸慈祥。诗句在灵动童心的引领下,把读者带进神秘的仙境,让人浮想联翩。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有成功之处:我采用了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重视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并利用表扬、勉励或委婉的语言给予他们信心。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兴趣,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力,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也有不足之处,我要注意教室授课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课。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