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巧美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0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0)
《根怎样生长》教学反思(2023-09-18 13:49)
栏目:个人博客
《根怎样生长》教学分析与反思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对根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根的形态特征,将它们分为不同的两大类,并初步了解一些变态根。然后,探究各种根的共同特性——向地性和向水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根的形态特征,对多种植物的根进行分类。
2.通过探究根的生长方向,了解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提高实验中收集证据的能力。
3.通过课后耐心种植和持续观察,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根的生长方向。
2.难点:根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课内无法立即观察到结果,鼓励学生课后照顾好豆芽、豆苗,坚持观察,直至得出结论。
四、教学资源
香菜、菠菜、荠菜、大蒜、洋葱、玉米、松树等植物的根的实物或图片;黄豆若干、透明容器2个、纸巾、花泥、海绵。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先探究根的外部形态,再探究根的生长特性:首先,观察比较各种根的形态特征,将它们分为两大类——植根和须根;然后,探究各种根的共同特性——向地性和向水性。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活动1 给根分类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根的各种形态特征,对多种植物的根进行分类,提高观察与分类的能力。
通过阅读资料,初步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变态根。
活动2 探究根的生长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根的生长方向,了解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提高实验中收集证据的能力。
通过课后耐心种植和持续观察,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给根分类。
第二环节,探究根的生长方向。
本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对植物根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在实验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 在讲解植物根的结构时,应该更注重细节,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根的组成和结构;
2. 在介绍植物根的功能时,需要引入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植物根的类型时,需要更注重比较不同类型之间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
4. 在实验操作环节,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 在植物的根系知识点介绍环节增加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探究植物的根的类型时,增加更多的探究性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
3. 在讨论环节增加更多的开放性话题,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讨论。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2023-06-05 13:4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物质的溶解》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然》(科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是新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中的内容。本单元由“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等三部分内容组成。本单元的学习,以身边的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等活动,认识溶解现象,学会用多种观察的方法有序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有用客观证据证明观点的意识,感悟溶解现象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反思改进】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自然课学习,三年级学生对自然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使用一些实验仪器完成活动任务,并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多数学生能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已具备提出问题,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实验,但他们往往容易凭着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对溶解的定义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对比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知道溶解是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溶解的物质仍存在于水中。
(2)探究各种各样的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用溶解的定义去判断物质是否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
2. 问题二:部分学生对于溶解的物质在水中均匀分布存在疑问
(1)食盐溶解在水中,因为形成的液体是透明的,无法分辨食盐颗粒在水中是如何分布的,用尝一尝的方式去验证时,由于主观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溶液下方溶解的食盐多过上方。鉴于无法分辨,可将溶解的过程可视化,观察高锰酸钾等带有颜色的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现象。
(2)对个别无法自己学习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3. 总结。
本次上课总体感受良好,教学流程完整。但在教学互动上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在观察对比溶解现象时,教师多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阅读(6) | 评论(0)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分析(2023-05-17 12:51)
栏目:个人博客
日常教学中,提问是师生间沟通互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老师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而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方便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未理解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补充。然而,课堂提问也是有一定策略性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问题引发的效果是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掌握提问策略,在提问中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有效提问策略,激发学生积极性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很多,除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向学生强调课堂重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等,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避免使用学生不懂的词汇,避免问题模棱两可,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教师的问题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要让学生明白问的是哪个方面,否则学生很容易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思考,常常会答非所问,从而浪费大量课堂时间。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问
由教师设置场景,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课堂学习效果更佳。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引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运用一些小技巧,并不把所有内容都讲解清楚,而是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提问空间,让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从而进行发问。
三、准确把握时机,让教师提问作为辅助手段
学生自主提问效果比教师提问的效果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提问是没有用处的,相反,有些时候教师的问题更能把握重点,对学生的引导意义更大。但是教师要怎样运用技巧提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讲课前进行提问,为课堂内容做铺垫: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问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且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为了在课堂学习中找到答案就会更认真地听课,并试图在书本中寻找答案,讲到该知识点时,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仅解开心中的谜团,而且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和神奇之处。
(二)讲课过程中进行提问,引出重点:讲到重难点时教师不直接将知识点讲出来,这样学生并不能领悟到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并且听完之后印象不深刻。因此,教师可以在讲之前将重点知识提成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自行去课本中找到这个重点,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这是重点。
(三)提出能让学生产生联想的问题:小学生是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群体,这时候孩子的思想还没有被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束缚,因此,教师要运用好孩子们的这个特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避免长期应试教育让孩子们失去想象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问题,让问题可以带领孩子们想象与之相关的事物,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听到其他同学的答案,思维更加发散,对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阅读(6) | 评论(0)查看全文>>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2023-03-08 17:11)
栏目:个人博客
本节课是一堂很具有吸引力的科学课。本节课无论是从实验教学还是理论分析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本课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我运用提问的方式反冲学生的前概念,如:
1、 提问:静电现象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那么为什么通常物体不显示带电呢?
解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2、 提问:我们将如何表示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呢?
解释: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表示。
3、 提问:那么,为什么物体有时候会显示带电呢?为什么物体会显示带正电或带负电?
(提示:为什么摩擦之后的气球能吸起来碎纸屑,为什么梳过头发的梳子可以吸引头发?)
解释: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下面我反思了本节课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优点:本节课采取了实验和分析结合教学,例如制作静电章鱼时,边做实验边进行理论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正负电荷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在实验中分析,让学生小组配合,分析并总结出:相同的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并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静电对生活既有利也有弊。也了解了防止人体静电的危害等方法。以下是孩子们在课堂中,体验静电章鱼以及其他静电现象的活动:
缺点:本节课由于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于原理上的解释就显得比较抽象,要想将抽象化的静电原理解释清楚,需要设计可视化的实验让孩子体会到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的表现,从而去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总之,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并且要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1、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或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单一做法。教师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更主动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组织学生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课堂效率。
2、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究、思考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取向,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3、在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时,要认真听取每一位同学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和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符合成功教育的要求。
阅读(284)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