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8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8)

《我的好朋友》写话教学反思(2023-03-16 18:34)

栏目:个人博客

我的好朋友写话教学反思

    《我的好朋友》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写话题目。这一篇写话也是低年段语文教材上第一篇出现的作文。写话部分的教学目标中的要求为:能够借助提示提示介绍以为好朋友,写出他的样子和经常一起做的事。这是初步的写人练习。相比上一篇闯关卷的写话内容《身边的雷锋》,这一篇写话内容其实更加贴近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写作题材。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分步安排第一课时中的教学流程的:首先以你的好朋友是谁为话题作为引入,请同学们简单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接着创设一个情境:假如要你向其阿姨介绍你最好的朋友,你会怎么介绍呢?举例说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课堂上学生们给出他们的回答,诸如“他的姓名”“他的外貌”“他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板书进行归纳,大致可以分为四点:①是谁②外貌③其他④事情。然后分条结合例子先进行讲解:写外貌的时候要注意写突出的外貌特点,也就是那些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她的特点来。例如这个年龄阶段有的小朋友会掉牙齿,有的小朋友早早地已经戴上了眼镜,描写要有重点,有特点。写两人的事情实际上是这篇文章中的重点部分,需要写的更加详细。如果仅是写对方的外貌特点和兴趣爱好,并不能突出两人好朋友的关系,因此要强调能够说清楚自己与好朋友一起做的事情,并且这件事能够体现出彼此的关系很好。这一部分也要先讲解然后结合范例来说,让学生有样可学,受到一定启发。

这几部分结合范例讲解之后,要试着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说一说。并且老师挑选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按照强——一般——较弱分级进行交流。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以说代写(实际上这也在初步完成写话的大纲部分的撰写),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分享欲望和表达欲望,并互相启发写作素材和写法。每说完一点,学生也相应完成写作单上的大纲图表内的内容。最终再连关键词句成文。

这一流程现在看来也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在上课时,我发现对于写人可分为哪几点写的部分,学生很难会关注到“事情”这一点,而往往更倾向于将朋友作为一个独立观察的对象来说。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理解“好朋友”的称号一定是建立在两人共同经历过的事情上。事情又可以主要围绕①经常一起做②分享③互相帮助的事情来写。

同时在批改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时出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事情”这一块,若以范例为标准,对于小朋友的要求只要能够说明,两人经常一起做什么事情就好。写作单中提供的范文,它的难度水平实际上比上面分点写的关键句要高。例文中围绕着好朋友是个“小书虫”的特点来写,写道两人一起看书,一起争论。相比上面的范例分点简要阐述两人一起做的事情,范文却是在围绕着一点来写。批改写话时,我就发现有的学生按照分点的范例来写,将两人经常做的事情简单地连缀在一起,很容易写得像是流水账一样。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其实还缺少了关于围绕一件事情或是一个特点展开写事请的教学。以至于有许多学生在列出大纲中的关键词后却很难成文,显得泛泛而谈没有中心。

除此以外,我自己也还存在着对于写作标准模糊的痛点。仅是用几句话罗列好朋友和我经常一起做什么,显然是在我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之下的。但是在写事情的时候,事情应该完整、详细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对于批改来说也造成了困难。最终我将批改标准定在比要求稍高的地方,能够围绕一个特点展开说明两个人的友情。学生可以是对两人日常常做的事的普遍性描述,但要能够说清两人一起在做这件事时是怎么做的,以及做的时候心情如何?或者可以就一件事展开,将一件事的内容大致说清,并能体现两人的友情。


阅读(400) | 评论(0)查看全文>>

《寒号鸟》朗读教学反思(2022-12-20 21:50)

栏目:个人博客

寒号鸟朗读教学反思

11月底至12月我们年级组进行了朗读教学的主题性研究。

在二年级的学习中,朗读仍旧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们基本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对话文为主,语文要素是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在课后习题中出现分角色朗读的要求。分角色朗读到底如何实施教读?具体应该通过怎样的评价指导小孩分好角色,入情入境地读?

有时我们能看到很重视形式的方式,例如让小孩戴上头饰,装扮成各种动物的样子,读出各种角色的声音。但是如果只停留于形式,那么和小孩自己闹着玩差别不大。而且学生并没有真实进入语境当中。第一学段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可以读出具有不同层次感,角色感,故事感,情境感的,是可教需教教后能读得更好的。

     以《寒号鸟》为例,此课的课后要求第一道就是: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可见,教材编撰者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让我们注重分角色朗读因为优秀的朗读一定是和理解课文互相作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在董老师的执教下,我们多次调整教法,在第一次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朗读不够,老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向性也不够明确。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课堂的进程围绕着几次对话的内容进行,读出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喜鹊是怎么劝的,寒号鸟又是如何不听劝告,最终冷死的。但我们发现,这却偏离了朗读的目的——理解课文,这又是另一种浮于形式。最终,我们确认了朗读的教学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并且以恰当的评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读出语气。结合三次教学,我有了如下反思。

1.分角色朗读除了明确各个角色,同样要关注到课文的讲述部分,也就是旁白。要关注最容易旁白该怎么读这一部分起到展示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故事传播等重要作用。在能读好角色之前我们要将旁白部分读懂、读顺。例如对于寒号鸟说的“得过且过”就要联系上文旁白中写到的寒号鸟在“崖缝”中冻得直打哆嗦,但“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他就又“伸伸懒腰”继续睡觉和玩耍,说了“得过且过”。

2.再谈谈不同角色的表述部分该如何读。故事中不同角色说的话,做的事,想的心事都不同,分角色朗读,就要表现这这些最为显性的不同。以本文为例,寒号鸟喜鹊的对话部分,就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此外还有寒号鸟的心理活动,属于相对隐蔽的角色特质,但在朗读指导时,绝对不可忽略。对话朗读指导,可以牢牢抓住此课中的字,读出劝告者被劝告者两种不同的角色特点。指导的时候,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

          第一层次叫 读得像它一样寒号鸟的话,就读得像寒号鸟一样,懒懒的,没什么力气,得过且过;喜鹊的话,就读得像喜鹊一样,充满朝气,具有生命活力。

      第二层想一想,劝告者被劝告者各自应该是什么样呢?例如,喜鹊劝告寒号鸟,不就是一个生命态度积极的人劝告一个得过且过的消极者么?所以,可以读出喜鹊劝告时的真诚相待、苦口婆心;读出寒号鸟不听劝告时的自以为是、高傲固执。把日常生活中类似情景的感受代入,就可以读出让人一听就接受的熟悉感,就会产生相似的生活场景体验       

 第三层,就是注重细节。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以邀请小孩特别关注文中在角色说话前的提示语,读出提示语中带有的感觉。例如,寒号鸟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句话文本只出现一次,但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提示语不停地叫着自由地多读几遍。又如,还有一个提示语叫哀号,读的时候就可以夸张一些,号叫起来。鼓励小孩按照自己对提示语的理解去读,读好相应的角色部分。

 


阅读(334) | 评论(0)查看全文>>

《黄山奇石》第一课时10月教学反思(2022-11-16 19:00)

栏目:个人博客

部编版二年级《黄⼭奇⽯》是⼀篇写景的课⽂,以图⽂结合的⽅式介绍了黄⼭⽯的神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难点在于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黄⼭⽯的奇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黄⼭⽯介绍给更多的⼈。

教学过程基本如下,先由学生的日常旅游经验引入黄山奇石的景点,接下来围绕着“黄山在哪儿?”“黄山的石头奇特在哪里?”这两个大问题展开,精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练习借助板书介绍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本课时我所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试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但是在我的课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课堂时间控制失利。而这一失利有迹可循,与我教学内容设计的失误有很大关联。在本节课中,我对于第一段的讲解篇幅过长。在第一段的学习中对于生字词“中外闻名”“安徽省南部”“黄山风景区”的讲解花费了过长时间。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情,学生对于这几个词的理解并没有那么困难,另一方面,重点没有抓对,对于这三个词的学习实际是为了导向让学生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因此对于第一段的学习,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词语的积累,如闻名就是有名的意思,闻就是听见的意思,还可以结合图片找到安徽省的位置,直观而快速地了解。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可以点到与积累词语方法相关的术语,如“找近义词”“借助图片”等,但不可太过生硬。否则学生在黄山奇石风景的情境中会产生割裂感、中断感。

再者,本课流程的设置还可以优化。本文的行文实际上就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讲的是黄山的地理位置,以及黄山的风景特点。接下来则是对于黄山不同奇石的奇特的描写。因此,配合以课题的板书,我们就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黄山”和“奇石”。在讲解第一段时围绕“黄山”,讲解2-3段时则围绕“奇石”。由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清晰。

通过丁老师细心的讲解,接下来这一点也是我觉得问题最大之处,也是我最为受益的一点:缺乏情境,缺乏真实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本单元的内容是关于我国的壮丽山河与美好风景。实质上为我们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但是,在我上课的过程中似乎仅停留在了字面的讲解,没有深入情境,导致学生学习地有些了无生趣。例如对于“陡峭”这个词语的了解,这关涉了我们本单元的重要语文要素,联系生活了解词语。在丁老师的启发下,我发现我需要带学生进入那个场景,例如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猴子在山峰上远远地看去是翻滚的云海,那么当他的视线向下的时候它会看到什么呢?此时再放出一张猴子观海的远景图,学生们看到高耸的山头,再联想到站在这样的山崖边时的感受,自然能理解“陡峭”的意思就是山的坡度很大,山是直上直下的。同时他们也能深刻感到猴子观海的奇特,奇特在形状,也奇特在他的地理位置奇险。这才是真正的在情境中学习,而不仅仅是就文字分析文字。

    最后这一点其实也与上一点“情境的创设”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对于朗读的指导。本文文字优美,其中中的“的”字短语很多。只有在理解了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后才能读通,读懂。而只有在图文结合的方式中真实感受到奇石之“奇”之后,小朋友们也才能读出那种对于黄山景色的叹羡和赞美之情。


阅读(280)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