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珺

部门组:小学部-英语

学科组:English

我的博客数:116

我的评论数:8

• 个人博客 (116)

陈老师:看了你的文章我很感慨,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并付诸行动,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赞赏你!石惠新

正达为每一个福娃提供了成长、展示的舞台,我们的福娃很幸运、很幸福!

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鼓励他们朝着自己原本的样子越长越好,你真棒!

同为班主任的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悟!相信孩子们通过这次比赛都收获了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Impossible mission变成了possible, 而且是做到了commendable,为你们点赞!

为小朋友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家长的全力支持点赞!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Part C小故事,整节课思路非常清晰,条例明确,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完成了Being a good citizen的思维导图,完成本节课task,值得学习的是Part C故事教学的重难点是需要自己把握的,陈老师把握的很到位,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

课上的棒,文章分析的也值得学习!

由ChatGPT想到的(2023-05-22 16:35)

栏目:个人博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曾经不屑一顾的小红书开始情有独钟起来,时不时会在闲暇之余浏览一下。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被大数据推送到一些和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名师公开课,说课模板,新课标新理念等等。上个月,一个名为“用ChatGPT做课件,老师看了想流泪”的推送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今年ChatGpt在全球爆火,成为热搜,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视频脚本、文案、反义、代码和写论文等任务。

正达的英语老师或多或少都经历过ppt的“难产”与“阵痛”,西校的英语老师更是如此,所以这个推送如果真能在我平时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定会感激涕零。怀着好奇的心看完了整个推送,作为一个语言交互智能机器人,略感遗憾与失落。ChatGPT并不具备单独制作课件的能力,但是在给定了教学内容后,例如具体教材的某一课,它能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可别小看这份教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目标到重点难点分析,再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说不上有多惊艳,但是也基本达到一位职初教师的教案撰写能力了。这对于一个机器人来说,的确够智能!

说来也巧,石校长在学校群里推送了一篇文章,名为“ChatGPT之后,教育向何处去?”新课标制定后,传统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属于灌溉式记忆。然而人类再多的知识储备,能比得上ChatGPT庞大的数据库吗?传统教育所培养的学习者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文章有句话震撼人心,ChatGPT在践行苏格拉底的告诫: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

老师该教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传统课堂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方法和思考方式更重要。和AI技术相比,老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提供指导、引导思考、解答疑惑、提供反馈。另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老师还能够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社交和情感技能,而这些都是AI技术无法替代的。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转型牢牢记在心里,未来已来,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携手前行。


阅读(0) | 评论(0)查看全文>>

外语节探究课随笔(2023-04-22 13:32)

栏目:个人博客

       春暖花开的4月,是正达一年一度外语节的季节,此次外语节聚焦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生活。根据学校大主题,英语组把关注点落在了城市里的弱势群体。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条件优越,我觉得这个主题正好填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缺口,通过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探究、调研等活动,对城市里的弱势群体有更深入及全面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社区”的必要性。

       根据英语组的大范围,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确定了每条年级的探究点。我执教的三年级分别以新闻播报的形式作为最后展示内容。想要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我们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就先要从了解弱势群体开始。课堂学习环节,我们引导小朋友思考谁是弱势群体?他们为什么是弱势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老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先有了一定的认知,小朋友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了他们的所见所闻:独居老人在家长无人照顾;残疾人士在公共场所行动不便;孕妇无法拿重物等等。由于小朋友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于弱势群体的了解还是会有所不同的,例如有的小朋友来自二胎家庭,作为家里的哥哥姐姐,就能充分感受到爸爸妈妈带小宝宝出去的不易,而对于一些独生子女来说,这个确实是他们平时极少遇到的。不得不提的是,即使是英语课,要求小朋友用英语表达,由于这个话题贴近小朋友的生活,所以即使有些表达比较难,小朋友还是非常愿意在课上和我们一起分享。也正是在这样的分享环节,小朋友的畅所欲言让大家对弱势群体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上海作为高度文明的大城市,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在城市建设方面关注到了弱势群体,2021年又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及服务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在准备这一部分时,老师其实和学生一样是学习者。我查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对于一些设施的专有名词英语表达,也是第一次接触,很多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最后在和外教进行确认的时候,是引起了争议的。最后为了让小朋友学习更纯正的英语表达,我们并没有采用有些现成的名词,结合几个外教的建议,做了相对应的调整。

        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上海做的好的方面,例如为独居老人提供社区食堂,为出行不便的人提供无障碍斜坡,地铁站里设置无障碍电梯,迪士尼乐园里的某些项目有残疾人专属位置等等,他们还通过实地探访做了调查研究,例如:路上的盲道被随意摆放的自行车占位,无障碍电梯随意关闭,盲文标识受到了损坏也没有及时修补等等,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实地采访的照片和视频,也看到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和思考,让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事物,又能通过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变成更有爱心和责任心的社会小公民。

       我们研究的点虽小,但是却能让学生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作为小学生,我们虽然能做的也很少,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又有什么事情不是从小事做起的呢?相信他们可以从每一天的一点一滴,通过不断的尝试、学习、探究、思考、总结,从这里走向世界!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展示课课后反思(2023-03-20 15:59)

栏目:个人博客

本月17日,学校邀请了上海市级教研员朱浦老师来我校对融合英语课程进行指导,有幸能和外教Michael老师一起进行课堂展示。

此次我们执教的是二下Unit 14 Around Town。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了解小镇相关内容,更好地了解世界。在探索小镇不同地方和特点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使用新授语言去描述小镇里的各个场所和人物。

由于是融合英语课,所以前期和外教老师进行了不少的沟通。外教老师在我之前已经教授了小镇不同场所的地点表达,因此在我的课上,我有意缩短这一部分教学的时间。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我创设了卡通人物Johnny,Jenny兄妹俩在小镇完成任务,却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到处惹麻烦的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语言,我从听音入手,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在花店,Johnny和Jenny因为要帮助爸爸买花种子而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学生在这一场景,初步感知核心语言,包括地点名称及其作用,动词的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buy… for…,并结合已知,通过观察图片来获取图片信息(时间及指示牌等),学生在老师搭建的支架下,朗读故事并进行表演。在场景二博物馆的环节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合理推断,鼓励学生逐步脱离语言支架,在语境中尝试使用核心语言进行故事表演;而在场景三图书馆中,教师则将故事的创编完全交给了学生,Johnny和Jenny会在图书馆惹下什么麻烦,这需要他们进行合理想象,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故事创编的任务。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小朋友全情投入,他们喜欢阅读故事,也喜欢表演,更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不过可能是因为疫情封控,他们上公开课的机会不多,所以略显紧张,在表演环节有点放不开,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以后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释放他们的天性。

Michael老师上的是第二节课,但和以往我们公开课传统不同的是,我们上的并不是连续课时,而是基于同一主题下的教学。其实每次看外教老师的课,都能给我很多灵感,打开我更多的思路。和中教老师相比,他们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即使是比较枯燥的语法,Michael老师也能够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抓住学生眼球。外教英语课搭建支架比较少,但这也提供更多让学生进行自由表达的空间。而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语言,真正达到语用的目的。

    当然,朱老师也对我们的课提出了建议,如何在我们的融合英语课程中,让中外教双方能够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继续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虽然前面要走的路还很长,也注定一路坎坷,但我也会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三年级英语Healthy Eating项目化学习总结(2022-12-21 13:41)

栏目:个人博客

今年4月,新课标落地。它优化了英语课程内容结构,明确了英语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这为我们此次项目化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我校三年级英语项目化学习具体实施过程。

一、单元主题引领,结合学生学情,设定项目目标

我校英语课程一直通过“大单元”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此次三年级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是Unit 3 Healthy Eating, 属于新课标中“人与自我”范畴下的子主题 “饮食与健康”。在项目设计前,中外教分析了学生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和食物相关的词汇并能用一些句型对食物的特点数量和种类做简单介绍,这都为我们这次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学生的知识点是碎片化缺少逻辑关联的,为了帮助学生整合分散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新见解,创造性地用学科知识进行新实践,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我们将本单元设计为项目化学习,设定了项目目标和项目驱动问题,作为一个学校电视台策划组织者,你怎样创建一期和健康饮食相关的节目?开放性的驱动问题,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推进项目任务进程。

二、拆解驱动问题,搭建学习支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子问题帮助学生逐一攻克难关,完成项目任务。

子问题1:什么是健康饮食?想要做一期健康饮食校园电视台节目,自己先要了解和健康饮食相关的各种内容。教师将云课堂和线下课合理整合,云课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项目入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线下课激活已知,引出食物金字塔作为云课堂的学习延伸,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为后面项目实施打下基础。

子问题2:如何进行健康饮食调查?要更有效地制作健康饮食节目,就需要了解观众的需求,观众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学生需要探究问卷调查的特点,语言是否正确、内容是否言简意赅,逻辑是否清晰合理?问卷完成,学生还需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单元核心语言,对观众进行采访调查,让核心素养在项目中得到发展。

子问题3:如何与他人就健康饮食进行沟通?作为学校电视台节目,什么样的节目能抓住观众眼球,是节目策划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朗朗上口的诗歌还是美妙动听的歌曲,又或是有趣灵动的故事?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语篇范例,学生根据个人和团队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形式,完成最终项目。

三、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需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在此次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知不同类型的语篇文本,了解学习健康饮食,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梳理语言和健康饮食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教师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学校电视台观众问卷调查,在应用实践活动中内化所学内容。教师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编创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我们的项目化学习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依托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促成真正的深度学习,培养学          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而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阅读(3) | 评论(0)查看全文>>

责任杯反思(2022-11-20 17:02)

栏目:个人博客

       此次责任杯又一次把主题聚焦在pbl上,根据小学英语融合英语的特点,此次我首次尝试和同年级两位外教一起完成项目三年级Unit 3 Healthy Eating。下面我将自己这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想法和反思记录如下:

       1. 学情与目标。这次的pbl和以往我在南北校做过的很不一样。虽然小学融合英语的中外教在教学上遵循同主题教学的原则,但是鉴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中外教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想法和对学生要求都存在差异,大家每周的课时数量也不同,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提出了负责项目入项这一部分。和以往项目更大的不同是,现在我们没有教材,在缺失了教学内容、核心语言和文本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那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学情,为学生制定目标、创设情境、创编文本。在翻阅了朗文牛津两套教材的相关单元后,我又上网搜索了大量和健康饮食相关的网站、图片、歌曲、视频,这个过程和痛并快乐着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查到什么资料,但往往很多惊喜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来到你的身边。根据前期和外教的商量结果,我初步决定在入项环节通过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一些食物名词,并结合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的量词和核心句型 ...should/shouldn't ... 向他人提出正确饮食的建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设计与实施。这次的入项环节共有两个课时,其中一个课时需要以云课堂的形式呈现。考虑到云课堂的局限性,我设计了以学生更喜欢的故事作为项目导入,云课堂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更多以语言输入为主,为后一课时做好一定的语言铺垫。第二课时是本次责任杯的比赛课,作为第一节课的延伸,我在课上复习了第一节课时出现的一些食物词汇和量词,并在此基础上,把第一课时中的歌曲作为语言的导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食物词汇、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量词的学习也比第一课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文本表达更有逻辑,我引入了食物金字塔,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运用核心语言进行更有效的主题说话。最后的输出环节,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食物金字塔,自行设计符合健康饮食的pizza face。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我感觉整洁课的环节条理比较清晰,难易坡度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过,反思自己的课,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可能受限于和外教一起合作的形式,个人觉得pbl的元素还是少了一些,这更像是融入pbl理念的任务型教学课;第二,课中我有意识地在板书上做了颜色的调整,把食物金字塔中同组的食物设置成了相同的颜色,这在导入环节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效果,但是在输出环节,学生是否真的了解了食物金字塔中每个板块所代表的含义,还是他们仅仅依靠颜色进行区分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在课的后半部分,去掉颜色的辅助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更有帮助吧。第三,pizza的设计比较有趣,但是由于脸的局限性,最后实施来看,学生比较难把所用的食物和量词紧紧相连,可能跳出这一局限,更符合本节课的语言学习要求。

        年年责任杯,时时背责任。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就是自己的主战场,是自己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年责任杯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尝试与探索,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越走越顺,越走越坚定。


阅读(5) | 评论(0)查看全文>>

观区线上教研有感(2022-10-19 21:04)

栏目:个人博客

       本周三下午,趁着没课的间隙,观看了钉钉群区里线上教研活动的直播,说实话,是这次的活动主题“基于主题意义探索的单元复习课设计路径与分析”吸引到了我。作为一名教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是必备的基本功。去年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来到西校接受新的挑战,脱离原有教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崎岖,不免受挫,但凡事有个熟悉的过程,外加自己对学生学情越来越了解,经过这一年的摸爬滚打,也算是慢慢摸到了一点门道。不过对于复习课,仍旧心有抵触,无从下手。

       回顾自己的复习课,似乎很多时候是主题缺失的,和之前的教学环节缺少内在联系,也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话题内容。不可否认,复习课离不开一定练习的操练,但是刷题不应该是复习课的全部。复习课和单元主题的联系在哪里?梅徳明教授给了我们答案:探究主题意义为导向的单元复习课,强调教学内容与育人任务相融合,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题,在情境中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这次的教研活动主要研究的是牛津3A M2U2 My family,核心单词是家庭成员的名词表达,核心句型为Who's he/she?和He's/ She's ...,单元的主题意义是感知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爱,互相支持与鼓励,懂得感恩,表达对家人的爱。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在1-3课时探究主题What's fun about your family?在复习课中,教师又围绕主题,创编文本,整合复习内容。复习课的文本篇幅相较于前几课时,显得更长一点,但他绝不是文本材料的随意堆砌,整个文本通过总分总的形式聚焦主题和语用任务,使语言更加结构化,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活动方面,教师通过填空连线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我特别喜欢里面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文本中先介绍了Lily's dad is thin and tall. Lily is like her dad.教师在课中询问学生有关Lily的体形特点,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Are you like you mum or dad?让学生有话可说,使语言技能综合化。文本的最后一段是我最喜欢的,We have four but we are ONE. I'm happy to be one in four. 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升华了主题。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是精妙,她不仅仅是让学生朗读,更是通过多项选择We go places together. We have fun together. We live in one house.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而这三个选项正是前面三节课所铺垫的‘家到底是什么’。

        今天这场教研为我打开了新思路,以后的教学中,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尝试下,为自己的复习课添上主题的“翅膀”。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开学教学随想(2022-09-23 09:07)

栏目:个人博客

            开学已近一月,想记录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些小片段,谈一谈自己的感想。现我想就朱老师的讲座,联系自己实际教学,谈谈一点浅薄的感想。

       1.     今年暑假培训云集,接踵而至的讲座让自己有了更多学习充电的机会,而这些培训无外乎都围绕着新课标。其中朱浦老师的“新课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精准落实”可谓是干货满满。朱老师在讲座中,提供了4.0版上小英单元教学设计模板,模板中几大版块语言描述的变化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单元学习目标替换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学习任务替换了单元教学任务,单元学习过程替换了单元教学过程,文字的变化看似是小问题,实际却给老师再一次指出了课堂中心已经从老师转变为学生,一言堂的课堂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该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值得深思。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老师的扶持与放手需要把握好度。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教师有别于过去的讲师,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更多“想”的时间、“说”的场合和“创”的机会。拿这次二年级unit 1 An office来说,我尽可能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我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学校除了老师是employee,还有哪些?学生是不是学校的employee?如果不是,原因又是什么呢?公司里employee的上级是boss,那么学校里的boss对应的又是谁呢?在层层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中变得忙碌起来,相较于老师去解释,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氛围也更加生动活泼。

       2.     这个暑假,我们鼓励学生参加了两个比赛。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入围视频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暑假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手工制作了外滩豫园等上海地标的剪影,并用皮影的方式拍摄了“我爱上海”的视频,视频中的孩子语言流畅,台风自然大方,而皮影戏新颖的演绎方式更是得到了评委组的一致好评。我非常欣喜地收到家长发给我的消息,她告诉我,小朋友为能参加这个活动感到特别开心,他们也很感谢我的指导。说实话,视频是家长和学生暑假在家录制的,我毫不知情,又何谈“指导”二字?如果非要扯上一点关系,那便是今年的外语节了。当时,我们和学生探索用皮影的方式演绎德国童话故事,而这个小小的点子无疑提高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也给他们带去了灵感。其实一开始布置皮影作业的时候,不免有些担心,制作剪影拍摄视频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没曾想确得到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的共鸣。什么是好作业?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兴致勃勃接受挑战的作业应该就是好作业吧。

       3.     今年暑假,陪着儿子刷小托福,口试要求学生先听音再转述,内容是一则通知或是一个迷你讲座。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题目设计,这不正是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吗?这也让我想到了新课标下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评价要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评得是否有效,直接决定育人的质量。新课标提出老师要开展单元持续性评价,评价应该不仅包含知识测验中的低阶思维评价、单一技能测能的中阶思维评价,更应该有能体现综合技能、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评价。回想我们之前的评价形式,还是需要自己好好反思的。

       这三件小事情,看起来毫无关联,实则确实我们平时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课堂--作业--评价。新课标的落地带个我们太多要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教师是需要众生学习的职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4月线上教学阶段反思(2022-04-19 17:33)

栏目:个人博客

时光飞逝,转眼居家办公、线上教学的日子都已经“满月”了。和别的学校相比,虽然我也很长时间没有和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了,但是还是能隔着屏幕看到他们一张张笑脸,觉得格外亲切。

孩子们仍旧是我熟悉的样子,那么调皮。线上课上久了,可能老师也会有点倦怠,就我而言,受限于软件,我会更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回答,而忽略了他们上课的实时行规。今天上完课后,接到了课程室丁主任的一个电话,她说我上课时很投入,但是小朋友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说实话,我一开始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因为这一课的主题My body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而且课件里,我精心准备了小红帽的故事,并根据学情,安排了歌曲和游戏等环节。歌曲中,我鼓励小朋友起立,一起动一动跳一跳,以满足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特点和心理需求,而游戏部分也是鼓励他们能更多地参与进来,我觉得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并没有很大问题。但是线上课,我无法像在学校里那样,时时关注到小朋友的动态,时间久了,孩子就容易钻空子,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只要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鼓励,花点小心思,他们还是能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好在后来,通过ppt阅读模式的播放,调整了ppt大小,从而实现了ppt和钉钉画面共存,下午的课上,我在二年级的班里试验后,果然抓到了很多隐藏着的小捣蛋,经过提醒和沟通后,效果不错,令人欣慰。

孩子们仍旧是我熟悉的样子,那么可爱。最近二年级,我们在学习groceries,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好吃的,我看到屏幕里一个平日特别乖巧的女生,在悄悄咽着口水,我就问了她,是因为最近太久不能像以前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吗?孩子笑笑点了点头,我看见屏幕里的其他孩子,很多也笑了。一年级,我们学习了body parts,在用英语描述自己的头发,有个男孩说,他头发太长了,我问,是因为不能出门理发了对吗?孩子摸了摸自己的脑袋也笑了。这波疫情对于我们成年人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何况是这些刚上一两年学的孩子们呢。所以后来,我有意识地在课件里安排涉及了一些和现在形势相类似的情境,一起和孩子们聊聊,帮助他们疏导下心里的不安,也对未来许下美好的愿望。

孩子们仍旧是我熟悉的样子,那么有创意。一直苦于线上教学游戏少的我,这次偷偷从外教那里学到了一个phonics游戏,课上让小朋友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家里找符合发音规则的东西,比比谁找到的东西多。其中一个女孩子,在找短元音e物品的时候,找了penpencilpencil caseeggred book,她告诉我找到了6个,我说,那第6个在哪呀?她指了指她的桌子,说,messy。多有创意呀,我忍不住笑了。

线上教学纵然会有很多的不顺利,但是停课不停教,隔屏不隔爱,我们陪着孩子一起努力!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线上课教学反思(2022-03-18 14:56)

栏目:个人博客

突如其来的疫情又一次中断了我们原本美好的校园生活,上周五四点市教委紧急发布了线上课的通知,于是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周六早上全教会学校做了详细的安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下午又急忙赶去学校,参加了组内线上课的培训。作为两年前经历过疫情线上课的我,相较于上次的疫情,明显淡定了许多。但是两年前,我更多用的是录播+微信在线答疑和classin直播课,对于这次的钉钉会议模式,还是个门外汉。

为了保证能顺利成为主播,我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多次练习。钉钉会议模式中,幻灯片使用阅读模式,就可以呈现电脑任务栏,帮助我们在会议中自如切换软件;共享ppt时需要共享电脑音频,这样才能保证音视频文件的播放;会议模式播放ppt的同时,无法及时看见学生状态,在软件中点学生回答问题操作也比较困难,老师可以通过纸质学生名单,直接点名,并记录打勾的形式,来保证尽可能关注到每位小朋友。这些都是我们在好几次演习中,不断尝试、不断学习并总结积累得出的。

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存在差异,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时间适应。尤其对于现在的一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线上学习,因此一开始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给小朋友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并不断提醒学生在发言前打开麦克风,并在结束后迅速静音。很欣喜地看到,经过了一个星期,小朋友已经在操作得越来越熟练了。对于一些全班性的问答,我通常会让小朋友给一些表情或者手势,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

英语课需要学生开口说,原先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小朋友进行pair-workgroup-work等互动活动,而线上课,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操练的时候,完成ppt里呈现的所有人物对话,然后再邀请他们上台分角色展示。为了增加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让课件里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儿歌、歌曲都是小朋友比较喜欢的,我还鼓励小朋友来做小老师,可能作为小老师的小朋友仍旧是读ppt,但是冠上了一个抬头,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小小的仪式感和形式主义还是很有效的。线上课,家长最担心的是小朋友的眼睛。因此我们根据学校要求,也对每节课的后15分钟做了合理的安排,有课堂练习、故事演讲、字母phonics音频播放等等。

线上课和家长的沟通也十分重要。对于班级里一些个别小朋友出现的作业没有及时订正和线上课的问题,我也都和家长进行了沟通。  

        疫情阻挡了我们相聚在学校,但不会阻挡我们在教学中前进的脚步。希望疫情快点结束,让我们在春暖花开时回到再回校园!


阅读(11) | 评论(0)查看全文>>

观看创新年会有感(2021-12-21 09:51)

栏目:个人博客

这次创新年会,我观看了11.29的英语课,其中单静老师执教的Weekend Plan B Read and Write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她的研究主题是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这不正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实践的嘛。

当今的教育要求老师“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因此单老师在课中呈现的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围绕主题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单元整体设计是我自从进入正达以来一直在实践的,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只有在单元的视角下,我们才不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机械操练,才能够聚焦到学生素养的提升,从学科教学转入学科育人。

单老师的课从What’s your favorite holiday? What do you do on this holiday? 导入主题,通过阅读书本中人物为家庭成员设计的节日安排来提取信息,单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节日活动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diary书写格式,从而引出最后的输出环节,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个节日计划,完成日志。在单老师的课中,她通过项目化学习让学生透过问题的情境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调动和激活相关的知识,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她的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达到了非常的不错的效果。

在观课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单老师的这节课和我们以前所熟悉的任务型教学有什么不同。项目化学习通常会通过设计有趣的、与学生亲和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问题。单老师这节课的驱动问题是How do we write our holiday plans in our diaries? How do we make holidays with our families happy and special? 这两个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但是通常情况下,项目化学习的时间更长,任务也相对来说,单课时的呈现让我对单老师整个单元的设计产生了好奇。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屠校长上的food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在她设计的单元中,我看到了她每一课时间的相互联系和层层递进,从学习世界各种美食,到restaurant菜单的设计,再到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菜系,和同伴一起做一做、尝一尝,逐步完善项目。但在这次的创新年会中,由于只呈现了单课时,我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单老师的这节课其实是融入项目化学习理念的任务型教学。

观课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观课的过程中,我可以学习到别的老师的优点,正所谓取长补短,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责任杯反思--英语课中的减法(2021-11-18 21:30)

栏目:个人博客

       此次责任杯,我执教二年级Unit 2 Our World的第二课时。这一单元的核心语言是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由于在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外教也已经完成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第二课时中,我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提高到了语用的要求。根据二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的特点,我采取了故事教学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运用核心语言,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预测。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我先用了两个的简单事例进行导入。什么是预测?预测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依据的,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根据故事的图片和文本进行合理的推测。有了简单的实例,学生对于预测就不难理解了。接着我让学生体验了预测的小游戏,鼓励学生在课中成为super predictor,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个导入我还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故事的教授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预测故事main characters和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接着,我们通过不同动物的对比,复习巩固并进一步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相对而言,这一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掌握得也较好。但是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故事的语量还是比较大的。Rumble in the jungle是Bright Readers四年级的故事,因此我已经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简化,删掉了一些较难的单词和长句,同时也减少了非核心语言在故事中出现的比例。但是,课的容量一直是我在课前纠结的核心。想要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让学生进行故事结尾的预测,就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故事阅读和表演;想要更好地体验故事,就没法完整地呈现整个教学环节。如果是平时的家常课,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把课进行拆封,但是因为是责任杯的展示课,我总想呈现更完整的内容,但是过于饱和的内容最后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事后回想,这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屠校长在看课后给了我指导:她还是鼓励我要考虑学情,在有限的35分钟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呀,有时候上课,急于呈现方方面面的内容确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地做做减法,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好地选择呢?


阅读(3) | 评论(0)查看全文>>

单元设计反思(2021-10-20 12:13)

栏目:个人博客

来到西校接受新的挑战,已经一月有余。从刚来时的忐忑不安,到现在开始逐渐找到了一点门道,可以说是经历了很多之前在南北校都没有经历过的。

面对没有教材的两条年级备课量,根据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核心语言,迅速找到适合的文本是我的当务之急。一年级从零起点开始,作为“亲妈”,我对于学情更加了解。根据话题,我结合了原先牛津朗文教材中有关greetings,my classmate,my family,my pencil case和shapes的单元话题,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修改和调整,从学生上课的反馈来看,不管是文本的创编,或是支架的搭建还是语量的安排,都是比较合理的。

不过相对一年级,二年级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从这一个多月的教学来看,我越来越感受到对于学情的了解在教学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和南北校不同,我无法从教材中直接了解学生的已学内容,即使之前和Chris老师有过多次沟通,外加每周两次的课时,也无法全面地深入了解学生,有时候会出现语言较难、语量较大,下不去的感觉。当然学情是一部分,我也同时仔细反思了单元设计,完全脱离教材,自己独立设计课时和文本,我还是比较缺乏经验的。二年级Unit 1单元主题是An office,核心语言点是一般将来时,我根据主题,结合朗文教材,设计了My Teachers,My Schedule和My Resolution三个课时内容,我觉得从内容上来看,这些内容都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符合逻辑的。但是在上课的具体实施环节,学生的输出出现了一定的障碍,我仔细分析了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主题教学内容之一是学校office里的老师一天的行程安排,学生对这个话题内容不够熟悉;2.行程安排中出现了若干个词组,虽然单个来看,都难度不大,但是由于语量增加,学生无法当堂及时消化;3.在单元设计的时候,我过多关注了课时间的逻辑连续性,忽略了内容的复现,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低年级小朋友,单元内容的一定复现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针对这几个问题,我认为自己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改进:1.由于单元主题不可变,我应该在教学的文本上多下功夫,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同时,控制好语言的难度和语量,以此降低难度,使之更符合学情;2.注意单元内容的复现,在有限的课时中,尽量兼顾设计核心语言在不同课时中的不同的达成目;3.调整心态,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心里预期。

十月,今年的责任杯又已拉开序幕,希望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不足,借助责任杯的助力,实现更大的突破。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老正达的新起点(2021-09-24 07:27)

栏目:个人博客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西校也已经快一个月了。还记得上个学期期末在西校参加新学期计划发布会的时候,屠校长和大家介绍我时说,我是正达的第一个大满贯,因为我已经在北校和南校工作了八年。然而,这八年的正达经验并没有让我在西校拥有一个游刃有余的开始,相反,做出来西校这个决定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尤其是在今年新政接踵而至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这个老正达似乎又回到了八年前的起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了。

六月底,第一次参加西校小学融合英语的项目组活动,看着外教Carlos精心设计新鲜出炉的一二年级课程大纲,我开始担忧并产生了疑问。西校创办两年,以前的资料不能用吗?项目组长张欣老师回答我:不行。原来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尝试,她逐渐意识到原来的教材并不适合西校的学生,在无法使用境外教材又要凸显西校外语特色的前提条件下,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他们决定在新学期由教师自己开发设计校本课程。没有教材,没有资源包,我该怎么办?于是,暑假我们就忙碌开了。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根据Carlos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单元主题、核心词汇与句型和语法重点为依据,对原来的牛津和朗文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对“融合”这两个字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努力尝试找到新教学内容和牛津朗文的重合点,试图把国家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西校的教学大纲中。而对于牛津朗文中没有出现过的主题内容,我们更是要努力寻找资源,再构文本,形成我们自己的单元教学内容。在西校,中教英语老师并不是外教的助教,虽然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外教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需要合理分配利用资源,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以达到我们的共同目标。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字母,我们和外教一起讨论,发挥中外教各自优势,外教承担了语音这一块的主要教学工作,而我们在把语音融入平时课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字母书写的教学。正所谓殊途同归,这也是我理解的“融合”的另一层含义。

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现在对新的教学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相较于南北校,对于我而言,有太多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那永恒的正达精神。相信这唯一的不变一定会让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中越走越坚定。继续加油吧!

 


阅读(5) | 评论(0)查看全文>>

三年规划学年小结(2021-06-23 10:55)

栏目:个人博客

时光荏苒,转瞬间,在正达的第八年已经悄然而逝。这一年虽然忙碌,但是觉得自己一直都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自己的付出终有收获,还是很欣慰的。现将这一学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记录如下:

1. 小高职称评定。这是自己在四年前定下的三年规划目标,虽然由于论文的原因,目标的实现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年,但也总算有了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我个人而言,小高评定的过程中,论文这一步是最难突破的,虽然论文早已成文,但是中间一直没有课找到合适的渠道发表,自己一度为此特别苦恼。最后还是得益于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成功完成了论文的评定审核,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之后最重要的是公开课的评定,熟悉了朗文教学的流程后,对于牛津教材难免会觉得有点棘手,第一次在自己班的试教并不成功。这让我开始担忧起来。职称评定课必须紧扣教材,目标的设置要符合牛津教材的教学大纲,在咨询了组里不少前辈和区教研员后,我对自己设计的课件进行了删减,由于是借班上课,因此文本的编撰是否难易适合、逻辑清晰是我需要认真思考的。我还不断对照朱浦老师的九个“汤团”和“饼图”,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目标的联系在哪里。很开心的是,自己对最后的公开课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2. 外语节戏剧《出山》展演。我本就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爱演的戏精,如果没有这次外语节的经历,我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还能编出一台戏来。虽然这和学校原有的大剧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对于自己已经是个很大的挑战了。对于剧中展现的邓小平故事,我也了解不多,还记得自己当时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电影,为的是能够为学生选到最适合他们最容易表现的电影片段。为了丰富表演的形式,我动员了学生和家长帮助我一起寻找符合主题内容的歌曲舞蹈,这就让我们的演出更有层次,有更好的观感。戏剧表演离不开细节的处理,而每一个小细节都需要自己事先考虑透彻。当然,在这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多遗憾,这本是一个PBL活动,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任务也比较难,所以我们老师包办了很多人物,如果有下次,我希望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有更适合学生的主题,让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探索机会,相信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正达的时间越久,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接下来的日子,还需要我阅读专业书籍,不断提升自学习与反思,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日子,不断创新,勇于挑战,做一个更棒的自己。


阅读(6) | 评论(0)查看全文>>

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有感(2021-05-20 15:25)

栏目:个人博客

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有感

第一次接触PBL应该是在2017年的责任杯,那时候这三个字母对我来说真的只是个代码而已。转眼已经快四年了,学校一次又一次的培训讲座和项目推动,不断激励着我一点一点揭开遮在这个三个代码前的神秘面纱。回顾这四年,从高年级的为学校设计课程、制作一本关于动物之最的翻翻书,再到低年级的制作Animals in Autumn小报、制作重阳糕和即将开张的为学校国际牛奶日展位制作迷你宣传册等各个项目中,我感受到因学生年龄段不同而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产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设计的项目最大化地让学生受益。

PBL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为了解决如何在一堆肥皂盒中甄别出空盒子这个问题,有一位博士辛辛苦苦设计了一个复杂系统,先后运用了红外探测、激光折射等技术,花费了百万元。而这个问题却被一个农民工用一台电扇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对着这些肥皂盒猛吹,就吹掉了那些空盒子。于是,人们用这个故事来嘲讽博士所学纯属无用,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这需要我们思考两个方案到底适合怎样的情境。农民工的方案更加适合小作坊或小工厂,但如果是在大公司,那电风扇很有可能会给上产线带来干扰,装了肥皂的盒子极有可能被误吹掉,也可能不符合无尘车间的要求。故事里的博士和农民工都解决了问题,但是他们都没能在情境间产生迁移,而项目化学习中所需要的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到底是这样的?书中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夏天太阳太烈,植物要被晒死了,老师带领小朋友完成做遮阳棚的任务,在这个项目中,做遮阳棚被当成了目的,而小朋友并没有对问题的情境进行再分析,并不是所有的花草都会被晒死,这就不符合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学习要求。

这个案例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这次国际牛奶日三年级的项目,为学校展位做宣传,如果对标学习素养中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1. 应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 2. 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那似乎也不太符合要求。其实,关于这个问题,Rachel在教研活动的时候就对我们年级提出了问题:宣传手册何时分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如果在活动当日,这个宣传手册是否能发挥最大化宣传功能?因此我们思考再三,最后选择了在活动日前以电子形式发送给全校同学。但是这样的方式也确实让学生过早地被固定在做电子宣传册这个结果上。学习素养的本质在于鼓励儿童心智的成长,使儿童充分习得,产生心智转换。我觉得如果有下次,我会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宣传的方式,让他们对不同的宣传方式做区分,调研每种方式的优劣,再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根据我们学校特定的情境,可以选择哪种宣传方式是更为有效的?

这四年来,如果说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依葫芦画瓢,那么现在的我更愿意去做一个真正的PBL,那就把握好每次的学习实践机会,继续努力吧!


阅读(11)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