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珺

部门组:小学部-英语

学科组:English

我的博客数:116

我的评论数:8

• 个人博客 (116)

陈老师:看了你的文章我很感慨,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并付诸行动,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良好品质,赞赏你!石惠新

正达为每一个福娃提供了成长、展示的舞台,我们的福娃很幸运、很幸福!

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鼓励他们朝着自己原本的样子越长越好,你真棒!

同为班主任的我们,有着同样的感悟!相信孩子们通过这次比赛都收获了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Impossible mission变成了possible, 而且是做到了commendable,为你们点赞!

为小朋友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家长的全力支持点赞!

陈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Part C小故事,整节课思路非常清晰,条例明确,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完成了Being a good citizen的思维导图,完成本节课task,值得学习的是Part C故事教学的重难点是需要自己把握的,陈老师把握的很到位,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

课上的棒,文章分析的也值得学习!

运用AI辅助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2025-04-10 10:50)

栏目:个人博客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近期尝试将AI技术融入作业设计环节,发现AI能在多个方面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作业质量,我将以3B Uint 4 Summer Camp为例,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1.     听力与阅读文本创编。以前,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搜索、购买百度文库会员或者编写符合学生水平的听力材料和阅读文本。现在,通过向AI输入关键词和要求或者直接给出课文内容pdf,AI能在几秒内进行识别,并产出质量不错的初稿。例如,我通过发送Learning Contents中的故事pdf,让Deep Seek生成了一篇和课文内容语言点相近的趣味故事:Tom loved playing soccer. His team had an important game on Saturday. On Monday, his coach said, "If you come to practice every day, you will play better."Tom listened carefully. After school, he kicked the ball against the wall and dreamed about the game. "If I score a goal, my team will win. If we win, we will get medals. If I get a medal, my family will be proud!"On Thursday, his friend Sam saw him sitting on the bench. "Why aren't you practicing?" Sam asked. Tom said, "I'm tired. If I rest today, I will feel stronger tomorrow."Sam looked worried. "The game is in two days! If you don't practice now, you won't be ready." Tom knew Sam was right. He stood up and ran back to the field. Deepseek生成的文章符合学生学情,包含单元核心语言,而且在内容上,也比我自己创编的更有趣。

2.     听力文章朗读功能。之前的worksheet中,受限于时间,我们设计的听力几乎没有,而且听力需要自己录音,效果不好也不专业。现在,AI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即时将任何文本转化为自然流畅的语音,并能选择不同口音(英式/美式)、调整语速,以此更加全面地训练小朋友的听力。在尝试了各个软件和网页后,我发现,想要达到比较自然的效果,还是需要会员功能的,不然声音会特别生硬。目前我采取的方式是,使用讯飞生成音频,讯飞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人物,达到录制对话的效果,接着再结合录屏和格式工厂两个软件,最终生成音频,相对于直接来购买会员,比较费时。如果学校能够申请购买统一账号,那就更好了。

3.     设计网页版家默代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英语的家默作业,对于部分父母不在家的学生,一直比较难操作。这次,通过给Deepseek指令:我给你单词,要求学生能通过网页语音朗读,在本子上默写单词,默写时,网页上显示中文,网页不自动朗读单词,学生点击Read朗读时,再读。默一题,学生点击Next按键,进入下一个单词。学生在默写结束后,学生点击Answers按键,核对答案。老师以后可以任意添加单词,并根据单词所在单元,进行分类,把一个unit的单词或者词组集合在一起,web形式 以下是3B Unit 4 Summer Vacation的单词/词组: the first prize, an air ticket to Finland, go to Finland, lie down, lie on the sofa。Deepseek最后设计的代码基本能满足我的需求。

ai.png

虽然当中磨合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最终达到这个效果,但是万事开头难,有了模板,下次就会高效很多。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尽管AI辅助工具带来了诸多便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题干的设计。和听力阅读文本创编相比,AI生成的题干有时候可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阅读短文的题干时,有些题目对学生缺少挑战,即使不阅读,学生也能答出题目来。对于我而言,很多时候需要采取"生成-筛选-调整"的三步流程,始终牢记AI是助手而非替代品。

2.     技术操作门槛。尤其在设计代码,作为程序盲,AI给出的任何代码,我都是无法进行修改的,仍需掌握一定的提示词技巧和技术知识。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生成-筛选-调整"的三步流程无效,我好几次都让Deepseek重做,因此花费了大量的实践这也是我和AI都需要继续努力的信号。我需要学习更加精准的指令,而AI也需要学习任何更接地气,接近普通人。

总体而言,AI技术为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带来了显著效率提升和创新可能。它解放了教师从机械性工作中,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关注教学设计和学生个体发展。然而,AI目前仍无法替代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育温度。未来,随着AI教育应用的深入发展,我希望自己也能不断升级,让AI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浅谈单元作业设计(2025-03-19 16:32)

栏目:个人博客

本学期,单元作业设计成为了教研重点,我尝试从修改3年级unit 4 summer vacation入手,对原资源包中的作业进行修改。以下记录此次修改心得:

1. 单元作业的课堂延续性

 课堂延续性是指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能够有效延伸课堂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拓展能力。想要保证单元作业的课堂延续性,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我会确保每项任务都与单元教学目标紧密相关,并通过单课时作业,层层铺垫,逐步解决教学重难点,落实核心语言。作业内容与课堂目标一致,既复习课堂所学,又为下一节课做铺垫。例如在学习了summer camp activities的一些相关词组后,我们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词组,谈一谈他们之前的暑假经历,这样既复习了新授内容,也为下一课时making plans做好铺垫。

    2. 单元作业的自主性和学生可操控性

自主性和学生可操控性强调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要求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适中,既不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挑战性,也不过于复杂让学生感到挫败。适当设计分层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第二课时中,我们学习了if条件状语从句,设计的分层作业如下:

图片1.png



  这种设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感。

   3. 单元作业的多元指向性

      多元指向性是指作业设计要兼顾语言技能的多维度发展,包括听、说、读、写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英语作业内容向来都比较丰富,在以前的作业包中,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ppt朗读、说段、写作能力,但是相较而言,听力内容相对来说较少。这次结合单元目标,我尝试让deep seek助力编写听力文本,只需要把课件上传给他,并告知题目类型、格式要求等,deep seek很快可以提供能符合要求的文本,事半功倍。单元作业的题型也需要多样化,既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也包括开放性的主观题。客观题便于快速检测基础知识,而主观题,比如单元长作业,则能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单元作业的教师可检测性

       教师可测性是指作业设计要便于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反馈和改进提供依据。作业设计要有明确的检测目标,例如:通过填空、选择题检测词汇和语法掌握情况;通过开放性题目检测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项目式作业(如小组合作任务)检测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可测性强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共性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清晰的检测标准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单元作业的四个特点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课堂延续性为作业设计提供了内容基础,自主性和学生可操控性确保了作业的适切性和趣味性,多元指向性保证了作业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教师可检测性则为教学反馈和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科学设计单元作业,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3) | 评论(0)查看全文>>

读《超越兴趣》有感(2024-12-19 13:46)

栏目:个人博客

读《超越兴趣》有感

本月,有幸拜读了倪闵景老师的《超越兴趣》一书,其中一个章节“学科教育的价值”抓住了我的眼球。书中,倪老师写到:刚开始人类研究世界时是不分学科的,但随着人类知识能力和主体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取得了革命性突破,科学知识逐渐分化,原本较为笼统的知识体系被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学科教育是跨学科教育的升级进化版。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这次责任杯的聚焦点之一:跨学科教学。这个举措是否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是否在进行倒退式研究?带着这个疑问,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详细的解答:学科教育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独特的学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也会固化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倪老师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学科教育的双重性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在日常教学中深有体会。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仅仅是学习单词和语法,更是学习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例如,三年级在学习feelings and emotions这一单元时,除了学习情绪相关的单词句型外,我们还一起分享了有哪些负面情绪,有了负面情绪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处理是有效的.

然而,学科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固化思维模式和抑制创新能力方面。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于语法规则和词汇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应试导向的学习模式,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创造性表达。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的真实语境和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而不是仅仅复制标准答案。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接受文本中的信息。在最近的第三单元Healthy Eating中,学生扮演成医生,给故事中的Ian提出了各种健康饮食的好建议,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过度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时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僵化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学校的推动下,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和PBL项目式学习,比如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用英语制作上海的一日游行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的两面性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教学中寻找平衡。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又要警惕和避免其可能带来的思维固化和创新能力丧失的风险。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Camp Mystery 教学反思(2024-11-20 18:04)

栏目:个人博客

责任杯反思

一晃又是一年责任杯,即使是在正达那么多年了,也觉得每年的责任杯对于自己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AI如何走进课堂,让学生成为教室里真正的主人,是今年责任杯的核心。

这次我职教的是三年级Unit 2 Feelings and Emotions,并选择了故事Camp Diary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从语言角度而言,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要继续学习和情绪相关的一些核心词汇,并在前一个单元已经学过的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不规则动词,并运用一般过去时,对过去的事情做简要的描述。这个故事,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之前,我从来都是循规蹈矩,一步步展现故事情节,逐一进行核心词汇和句型的教学,这样的课堂虽然从框架上来看合情合理,但是确实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我深思熟虑,最后添加了营地老师Jim丢失相机的情节,我把整节课转型成了一个迷你“剧本杀”,在课的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他们变成了小侦探,通过时间线构建、心理分析和情境重现的三个任务,逐一得到线索,并最终破案。整节课,环节紧凑,学生也因为喜欢玩这样的解谜游戏而全情投入,整节课效果良好。

课堂中,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我引入了AI—星火讯飞大模型。作为一门外语类学科,学生在生成剧本的过程中,势必会碰到一些语言上的问题,而老师只有一个,又受限于时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AI的使用又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学生通过使用指令Can you help me to check?,让AI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及时的个性化修改,让AI助力教学。

但是作为AI的初次尝试,这节课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学生年龄小,对于电脑使用不熟练,经常会有误操作,比如不小心把窗口关闭了,不小心按到了别的网站等等。如果学生使用平板里的app,这样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2.     课堂里,由于时间关系,我给学生列出了给AI的指令,但是有时候,AI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生想要的内容,尤其是要用英语和AI对话,学生此时就会比较无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再次引导AI。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示范如何与AI有效沟通,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和如何理解AI的回答。

3.     在使用AI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技术问题而分心,或者对AI的依赖性过强,导致他们自己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完全依赖,比如在学生完成初稿后,再使用AI进行校对和建议。

      此次尝试,我深刻体会到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与挑战。它不仅让我看到了AI在教育中的光明前景,也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技术方面的责任。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们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AI将成为我们教育旅程中的强大伙伴,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公民。让我们期待下一次责任杯,届时我们将以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技术应用,迎接新的挑战。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为中心”or "学为中心"(2024-10-17 16:43)

栏目:个人博客

 今天,我阅读了林忠玲老师的文章《12个视角判断一节课是“教为中心”还是“学为中心”》后,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深受启发。文章深刻地剖析了当前教育改革中课堂转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 文章指出,课堂转型的核心在于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这不仅是理念上的更新,更是行动上的实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这种转变尤为重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和交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我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文章中提到的“学生立场描述目标”让我认识到,学习目标的设定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他们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授新单词时,不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学习这些单词”,而是具体到“能够正确拼读并使用这些单词进行简单对话”。这样的目标设定,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助于他们达成学习目标。近期我们正在学习一般过去时be动词的表达,其中一个目标就可以是:“学生能够正确使用was/were来描述过去的事件和状态。”

“学习任务匹配目标”这一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我会更加注重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确保每个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目标语言知识的掌握。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语言,这样的学习方式远比单纯的记忆和重复更为有效。我尝试让学生使用一般过去时be动词的形式来描述过去的事件和状态,例如年龄身高体重等。

 文章中强调的“学习资源开放丰富”的重要性和我们平时的英语课也不谋而合。我们一直都想法设法应引入更多的真实语境材料,如英文歌曲、故事、电影等,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评价我的课堂教学,也为我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将把这些理念和策略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互动、富有创造力的英语课堂。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终身学习者。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2024-09-19 17:34)

栏目:个人博客

本月,石校长在行政群推荐了大家参加一场名为“活在静悄悄的革命里”教育论坛,因那天恰有琐事,无法及时观看。好在之后,杨校长和大家分享了一篇有关当天活动的推文,让我也有了一个机会弥补当时的遗憾。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提出的“静悄悄的革命”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指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1.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角色应当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我的课堂上,我开始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我提供的信息。这种转变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最近三年级的英语课,我们正在学习牛津教材的my body parts,这个内容相对简单,于是在课堂里,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动物的身体部位特点的绘本后,让他们自己思考,还有哪些动物的身体部位是很有特点的,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问题,这时,他们就化身成了一个个动物学家,踊跃地举起了小手。

2.     从以知识理解为核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语言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以探究为基础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实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英语。这让我不禁想起来我们上个学期四年级的Chinese Festivals PBL项目化学习。想要在正达集市中,如何为自己创造最大的利润,如何把中国传统节日更好地向全校小朋友推广,这就需要学生在撰写文稿时认真思考,真实的情境也让英语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活化,而之后的正达集市售卖,很多学生用英语作为沟通的语言,也让语言学习更加接地气。

3.     从以个人学习转向协作学习,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佐藤学教授提到的“凹字型”座位设计,会是我接下来想尝试的。在小组学习的质量评估上,我深受佐藤学教授关于“探究性对话”的启发。以前我可能更过关注小组活动的热闹程度,忽略了小组讨论的深度和质量,但真正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鼓励学生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总之,佐藤学教授的理念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以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和充满活力的英语学习环境。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AI赋能教学(2024-06-17 16:22)

栏目:个人博客

     近期,石校长转发在学校群里的一篇文章《做善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型教师》引起了我的兴趣。说来也巧,近期自己和AI略有接触,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1.     今年三月,我们在学习get in/on/off的固定搭配,以前我都会出自己写一些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但是由于文本趣味性不够,学生读得比较乏味,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差。于是,我第一次尝试寻求AI Kimi的帮忙,让Kimi帮忙写一段符合四年级学生学情的绕口令。短短几秒,Kimi变提交了答案:Tom tried to get on the bus, but he got in the taxi by a fuss. He wanted to get off the taxi, to get on the train, but he got on the bus. Oh! What a mess! 我一看暗自窃喜,很符合我的要求啊。接着我开始为绕口令配图,由于这是一段原创的文字,我在网站上找了一圈都没有看到合适的内容,kimi好像没有生图功能,我小红书上一番搜索,最后锁定了钉钉,绕口令往里一打,一个头发乱糟糟、历经一路坎坷的男士图片便生成了,我眼睛一亮,就是它了!

2.     四年级这次做英语美术跨学科PBL,学生需要为中国传统节日设计一篇文创用品的介绍。原先课件里面的文本虽然也符合学情,但语言还不够活泼幽默。当时做课件时间紧急,我又一次想到了Kimi,请教四年级学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用英语写一段关于端午节的文创用品的介绍。又是短短几秒,Kimi递交了几乎满分的答案,让我忍不住为它点赞。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在备课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1.       文本创作辅助: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生成教学材料,如练习题、课文摘要或补充阅读材料。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主题,AI能够创作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利用AI生成的文本作为教学的起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2.       故事改编工具:AI可以分析现有的英语故事,然后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编,比如简化复杂的句子结构,替换难以理解的词汇,或者增加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元素。

3.       图片和多媒体内容生成:利用AI生成的图片和动画可以为教学增添视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和短语。利用AI生成的图片和动画可以为教学增添视觉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和短语。例如,教师可以请求AI生成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图片,如动物、颜色或日常物品。

       当然,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赋能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可能带来增负风险。因此,我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正确看待和使用技术,以实现科技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我也要时刻准备“重置”自己的角色,调整定位,转变思维,与人工智能协同共教、共研、共学,成为一名善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型教师。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绘本教学观课感想(2024-05-20 16:16)

栏目:个人博客

此次南北校的骨干教师课可谓是一场饕餮盛宴,现对宋娇老师的课,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节绘本教学课,故事内容取自牛津教材里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文本非常简单,但是宋老师的课突破了常规绘本阅读课的教学方式。反思自己,我更习惯于把故事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带着小朋友一段段精读。传统的阅读课,更关注故事文字本身,确实对于学习外语,这样的方式有它的优势所在。尤其在公开课里,这样的课型对于老师更好把控,让老师更有安全感。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适合每一个故事吗?长期维持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宋老师对于难点和重点的把控非常精准,她很巧妙地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故事文本,但是又对故事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以下是我自己记录的一些课堂亮点:                                           

1. 根据故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对于简单的文本,一笔带过,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给了更有挑战的学习内容。                                  

2. 在课堂中引入summarizer/ question asker/ character analyzer/ connector/ storyteller四个角色,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学习故事,引导学生在学习绘本的时候,不仅停留在故事文本本身。文本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整理、人物特点的分析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剖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3. 运用story mountain和故事图片,辅以Summary Tips给予学生充分支持,帮助学生完成故事复述,厘清故事脉络。                                                                  

4. 通过closed questions 和open questions,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尤其是open questions环节,宋老师通过引出开放式问题的疑问词,先帮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考,进行自问自答。                            

5. character analyzer环节,引导学生书写人物特点,而不是老师书写板书,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6. 故事改写的环节,通过人称的转换,让原本的故事改写变得更加有趣。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前传和后传,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让每位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有话可说。                                                                    

宋老师设置的教学环节详略得当,层层深入,难度有梯度,为我今后的绘本教学打开了思路,值得我好好学习。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近期教学感想(2024-04-20 19:51)

栏目:个人博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清泉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教师便是这活水的源头。在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想借一些最近课堂里发生的事情,谈一谈自己对未来教师自我改变的想法:

       1.结合学生兴趣点设计教学活动。三年级学生前一阵刚学习了endangered species,小朋友对于动物的知识面远超我们预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谈论到海龟时,小朋友提出了气温的变化对海龟宝宝性别的影响;在学习中国白海豚时,他们又一起讨论了从小海豚成成长分为成年海豚的颜色变化。他们学习兴趣浓厚,甚至在我们宣布这一单元学习完毕时,哀声叹息。前几天,我还收到了一位家长发给我的消息,她非常欣喜地看到孩子非常认真地准备单元小报作业,要知道,这位小朋友平时的作业是非常拖沓的。作为老师,我们可能不能选择主题,但是我们可以设计更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的活动,让学生学得更带劲。

        2.终身学习与自我更新。这几年,随着和外教接触时间的增加,发现了越来越多颠覆认知的学习误区。可怕的是,这些错误并不是个人行为,我们从小被错误地教大,甚至教材和一些专业书籍,都是错误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些错误后,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技术整合与创新事例。清明假期,有幸参加了祝智庭教授名为“发展新质教育:数智赋能智慧教育实践的新路向”的讲座。他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在这次四年级的单元设计中,我也时髦了一把。我运用AI设计了单课时文本,在get in/on/off这几个涉及交通工具的词组时,AI用帮助我生成了绕口令、图片和习。一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AI给出的文本并不适合学生水平,于是,我们多次人际沟通,最终配合默契,高效地完成任务。

        总之,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学习方式的革新,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学习路径的导师,帮助他们“达”成个人潜能的发掘与实现。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读《教育的基础》有感(2024-03-20 17:21)

栏目:个人博客

本学期,在学校的推动下,我阅读了《教育的基础》一书。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深知,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激励者和孩子们学习旅程中的伙伴。读完这本书,我对教师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书中提到教师应当是孩子们学习兴趣的点燃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创新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歌曲和游戏等,来激发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创造力和热情能够直接影响孩子们对英语的态度,从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学习的种子。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节奏,教师需要观察和了解每个孩子,以便能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种个性化的关注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克服学习上的难题,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书中强调了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的重要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和发现,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知识。通过提问、讨论和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帮助他们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当是孩子们情感支持的提供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如语言障碍、同伴压力等。在这些时刻,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通过积极的反馈、耐心的指导和适时的激励,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韧性和自信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展示出对学习和成长的持续热情,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来激励孩子们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的这种学习态度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向孩子们传达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理念。

综上所述,《教育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从兴趣的点燃者到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从学习的引导者到情感支持的提供者,再到终身学习的模范。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础,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努力实践书中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3) | 评论(0)查看全文>>

12月教学反思(2023-12-20 14:43)

栏目:个人博客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一年的年末。我现在带的这批四年级的孩子是我从二年级时候带上来的,两年半的时间,也能算得上是知根知底,作为老师,很了解学情了,但是这次的book week却让我对他们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我有一个比较弱的班级,每天我都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但任何方法好像都不能维持良好的效果,隔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因为疲于应付而松懈,所以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的基础弱众所周知,所以我上课时候一直以抓基础为主,给到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出于自己的固有思维,当我这次接下book week中写故事任务的时候,我完全不看好他们,或者可以说是不抱任何期望。没想到他们却给了我大大的惊喜。

1.     基础作业story mountain完成质量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我们在课上,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运用story mountain厘清故事,完成故事复述。同时,我们引导学生运用这个小工具,构思创作故事。经过了课堂探究学习,学生对于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就有了基本的认知。很多学生都较高质量完成了这份作业,虽然只有故事的梗概,但也能看出他们的故事情境合理有趣,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同一批孩子?

2.     拓展作业故事创编,这是份选做作业,但是上交这项作业的学生人数却远超预期。虽然他们的文笔还略显稚嫩,但却能从作品中看到他们的高涨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 用英语写故事,对于一个中国成年人来说都并非易事,更何况是这些才十岁左右的孩子呢。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句子的准确度也比之前我们做语法卷时高出了不少,很多学生图文并茂的故事让做老师的我也有了想花钱买书的冲动。

不管是story mountain还是故事创编,这两项作业难度都比我们之前做的大部分作业要难,但是却得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我不禁反思,对于这样能力稍弱的学生,我是不是给他们设限太多了,其实他们也一样需要自由的天空。

细细思考,如果在平时,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其他一些学习活动中,让他们更加自由表达和参与,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这种自由可以体现在学生对话的自由、提问的自由、发表观点的自由等方面。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提供合适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运用各种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有强弱之分,那就更需要老师在给予一定的语言支持后,给孩子们创设自由的空间,而不是一味消极地一刀切。

作为教师,记得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

责任杯反思(2023-11-22 10:27)

栏目:个人博客

        根据日程安排,我这次责任杯开课还未进行,在对自己的两个班级试教后,发现了自己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先将试教反思记录如下:

 此次责任杯,我执教的是四年级unit 4 in the future这一主题,我们将在这一单元中,和学生们一起展望生活、畅想未来。Aaron老师借用新魔法故事中的Yo-bot故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Cindia老师把故事作为背景铺垫,和学生探讨了未来生活中机器人朋友,而我的第三课时,则在前两课的基础上,以smart home作为主题,带学生遨游在充满高科技元素的未来生活中。

 本课时为阅读课,我通过Read for structures/ vocabularies/ details/ creation/ critical thinking这五部分内容,帮助学生从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新授单词开始,通过提取、归纳、概括信息,到运用单元核心语言结构和搭建适量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复述,最后逐渐撤离之家,通过合理想象,探讨未来智能生活的可能,最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辩证思考的能力。整节课,我认为是环节紧凑,在难度上也是层层递进的。

但是通过试教,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文本内容难度较高。文章中出现的生词量过大,导致学生短时无法吸收。尤其是在read for vocabularies环节,我通过matching的游戏,引导学生寻找单词注解,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指导,学生比较盲目,无从下手。新单词分布不均也是导致这个环节耗时很长的重要原因。有的段落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单词的配对,而有的句子中,出现了连续三个单词,导致学生不能从句子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因此课后,我调整了教学环节。先通过一个单词的示范,帮助学生先从句子中获得单词的词性,用排除法去掉部分错误选项,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得出正确注解。与此同时,我调整了文本内容,尽可能把新单词平均地分布在文章中。

2.     时间太过紧张。虽然试教的两个班级都较弱,但从整个时间来看,显然是离目标差距甚远的。课后,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罗列了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大致时间,发现目前这样的安排,即使是在非常紧凑的情况下,也很难在35分钟内完成。课后,我删除了分支的复述,希望能借助黑板板书,让学生完成复述。同时,减少read for vocabularies环节的单词数量并适当降低难度,应该也能在时间上有所帮助。

      希望这次的调整能对整节课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使课堂更加高效。


阅读(8) | 评论(0)查看全文>>

听课有感(2023-10-20 22:07)

栏目:个人博客

      本周,非常荣幸地听了屠校长的区公开课,屠校长一直都是我心中的英语教学大咖,女神地位从我进北校那一刻开始,就从未动摇。而此次她的以读促写课更是瞬间直戳我心,抓住了我的眼球。

进入正达多年,跟随教研组的步伐,对于不同的英语课型,也有不少尝试:语音课、任务型教学课、绘本阅读课、PBL项目化学习等等,唯独写作课是自己很少涉及的。新课标落地后,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类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围绕图片内容,写出几句意思连贯的描述;模仿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并尝试用描述性语言添加细节,使内容丰富、生动;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见标点符号,单词拼写基本正确;根据需要,运用图标、海报、自制绘本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意义。而旧课标里,关于写作,只有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这简短的两句要求。对比新旧课标,不难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更高也更具体。

这次屠校长的课要求学生能在“向班主任申请邀请故事中的机器人Yo-bot加入班级”的语境中,感知、读懂并运用类似Yo-bot is a robot who.这样的复杂句描述人物(机器人),尝试从主要特征、外形、功能、互动场景等几方面有总有分、有条理地介绍一位机器人朋友。看课后,我觉得屠校长的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好好学习:

1.      创设语境,让语言运用在真实情境中发生。即使是写作课,老师也没有随意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毫无目的盲目地写,而是创设了如何像班主任申请机器人的语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让语用变得更加真实,有实际操作意义。

2.      通过范文,理清文本框架。屠校长通过Yo-bot的介绍范文,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每一段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确文本框架,为之后的写作练习铺垫思路逻辑,真正实现以读促写。

3.      创设语境,新授有关机器人描述的词。作为第二语言,一定量的相关核心词汇学习必不可少,尤其是机器人这一话题,四年级的学生想要对机器人的外貌、功能等进行介绍,不可避免会涉及到一些专用词汇,而屠校长通过选择你喜欢的机器人这一环节,用看图识字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词,不仅活动新颖有趣,让新授环节自然发生,也为接下来的的写作准备语言素材。

4.      精心设计每一个题目,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通常情况下,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新教师的很大区别之一是课堂语言,新教师虽然话多,但是有时候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而经验丰富的老师语言精炼,直达目标。课堂上,她看似很自然随意的一个问题,其实都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每一句话都围绕核心语言和教学目标的。在她和学生的问答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还能看到每一个环节的自然过渡,可谓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这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屠校长的课,让我看到了知识之花在绽放,心灵之灯在点亮。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有更扎实的基本功和更高的教学智慧。而我,唯有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才能在以后走得更远。


阅读(4) | 评论(0)查看全文>>

做幸福的老师(2023-09-17 15:57)

栏目:个人博客

       今年9.10,是我度过的第11个教师节。和往年一样,在教师节,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大明星。贺卡蜂拥而至,打开贺卡,里面有时是学生给我的祝福,有时是他们用稚嫩的画笔给我画的画像,甚至有时,是他们对我的期望,比如,今年我收到的一张卡片里写着就是,Iris,你笑起来真可爱!希望你以后多笑一点~~那天的手机也会比平时忙许多,更多的是曾经的学生或家长发来的消息,如果那年正好碰到了孩子们升学,那我一定会收到好多喜讯。不管怎样,学生对于老师而言,不管是进行时还是过去时,不管他曾经虐你千万次,也不管你现在对他有多头疼,在教师节那天,都是幸福的。

       今年教师节,石校长在学校微信群里推送了一篇文章:亲爱的老师,请您一定要幸福。做了11年的老师,当我面对调皮的学生,当我面对繁杂而又琐碎的工作,当我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还要面对一些家长的无理要求时,我是不是能记得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我还幸福吗?我想答案未必永远都是肯定的。

        推文里有段文字很震撼人心:亲爱的老师,请您一定要幸福。那是我们为人师者真正的职责--用自己幸福的生命,去唤醒和拥抱一群寻找幸福的儿童。是呀,如果连老师都不幸福了,那教育还能有光吗?

        幸福无他,源自精神的富有。幸福的老师是不断学习的。教育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领域,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涌现。幸福的老师会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幸福无他,源自育人的价值。幸福的老师是关心学生激励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幸福的老师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他们会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幸福无他,源自美好的生活。幸福的老师并不会埋头于一刻不停歇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作,健康的业余爱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平衡,它们会成为课堂里最真实鲜活的素材,让老师的课堂更接地气。幸福的家庭和良好的社会交往是自我重建的“随身法宝”,才能不断再生“爱如出”的力量。

的确,褪去社会给教育者的那一道道光环,老师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即使选择最艰难的道路,我们也不妨换一种角度,积极调整自己,让自己幸福的生命去唤醒和拥抱一群寻找幸福的儿童。


阅读(6) | 评论(0)查看全文>>

诗和远方(2023-06-25 15:12)

栏目:个人博客

本月,跟随学校Poetry Week的步伐,我带着二三年级的小朋友和诗歌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在不停地做调整。英语语言学习如果只停留在几十年前只注重单词的拼写和语法的灌输上,那学生就只能是刷题的机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前几星期,石校长推送给我们的一篇文章,文章谈到,ChatGPT的时代背景下,孩子们未来最终要解决真实问题,而我们需要投给孩子的“食材“之一便是人文艺术。钱学森临终前问,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因为顶尖人才理性和直觉同样发达,到达顶峰之后再向上攀登,更需要想象力、直觉与洞察。而我们的Poetry Week正是给了孩子们一个感受人文艺术诗歌魅力的机会,我们引导学生一起畅游在诗歌的海洋,我们读诗,感受诗歌的魅力,我们也写诗,体验创作的乐趣。但写诗,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这些小学中低年级的小朋友了。如何让这些孩子们爱读诗,享受诗,并且爱上创作诗,是老师的当务之急。

结合单元学习内容和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我们初步设想了二三年级不同的侧重点。以二年级为例,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语言积累相较于中高年级而言还比较少,我们决定以培养兴趣为主,通过shape poem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前期导入环节,我在网上搜集了各种好玩有趣的shape poem,通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形状来猜测诗的主题内容。我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山的shape poem,从scorching,steaming, sizzling和sparking这几个词,探索了shape poem用形容词押头韵的特点;我们又从Then, the crust cracks and lava oozes down the sides like syrup dripping from a jar. 这一句中,发现了shape poem有比喻句的特点。从感知探索到归纳总结,在学生对shape poem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又引导他们根据食物酸甜咸辣脆等口味对食物进行分类,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思考带头韵的词和相关比喻句,为学生最后的独立创作搭好一定的语言阶梯。老师前期的铺垫就像是明灯,为学生点亮了前进的道路,帮助他们在创作时更加游刃有余。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愿我们的Poetry Week能为小福娃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伴随着诗歌的魅力,走向美好的远方。


阅读(1)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