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瑶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2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2)

《牧场之国》文本细读(2023-05-19 22:38)

栏目:个人博客

初读《牧场之国》时,我就能够感觉到捷克作家卡雷尔• 恰佩克内心的那一份宁静,他的文字是安静的、温柔的、真实的,将真正的荷兰娓娓道来。本文是一篇散文,描绘荷兰白天的辽阔无际和夜晚的寂静祥和。作者的文字是温和的,但感情是热烈的,不断重复“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遍比一遍更坚定,热爱之情尽数体现其中。我特别去查找了资料,原来这是作者在亲身经历了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到荷兰旅行,沿途看到秀美的风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本文。

 

一、牧场真正的主人

荷兰是一个和自然紧密相连的国家,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不仅概括了荷兰作为一个国家的三大特点,使用“也是牧场之国”这样的写法也提示了本文的重点会放在“牧场之国”上。

在卡雷尔的描绘下,牧场的主人是牛群、是骏马、是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数量极多、种类丰富的动物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片碧绿低地,并且它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舒服、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在这里十分随心所欲、安闲自在。

同时,作者描写不同动物时侧重点不同,也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比如在描写牛群时,首先从牛的花色描写,尽管只出现了黑白两种颜色,但组成了多种不同的花色,作者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牛的花色多。然后“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像贵妇人,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这几句描写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牛群的端庄、威严。比如描写骏马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这句话写出了骏马的速度快,这片草原的面积广。下一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草原生活,我好像能够看到骏马昂首挺胸巡视领地,骄傲挑剔地嗅闻每一片草地的模样。再比如描写了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等四种动物,从“悠然自得”、“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成群结队”、“安闲”、“欣赏”等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享受着自己的生活,在这一片草原,它们再安心不过了。

 

二、牧场的人

当然,牧场的动物再多,也有着人的影子。就比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这句话不仅暗示了荷兰温和多雨的气候特点,同时也暗藏着人的活动。接着就是文章的第五自然段,这里集中描写了从傍晚开始,人们陆续展开的活动。挤奶、使用各类交通工具运输牛奶、然后睡觉。那为何在这篇文中,尽管人到处都在,却仍旧如此宁静,不嘈杂呢?主要是因为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平和的、不显踪迹的。他们不吆喝,不给牛脖子带会响的铃铛,甚至不大声交谈。我好似能想象到,也许除了挤奶、运奶,偶尔有一天,还能看到一位牧民为了一只小牛的诞生而举杯庆贺。荷兰的宁静,除了得益于这里的植被遍布,地广人稀之外,还因为住在这荷兰牧场的人,有着平和、满足的心。

 

三、“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一句话在文中重复多次,除了成为该段落的总结、或是下一段落的引语之外,也充当着全文线索的作用,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者对荷兰这一牧场之国充满着喜欢、热爱的强烈情感,他喜爱着荷兰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的优美、牲畜的悠闲,以及人们的平和。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他喜爱着荷兰的“宁静”。

整篇文章读下来,我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透出来的宁静与悠闲。细细去看时,发现作者描写的却大都不是静物,而是带有生命的动物或人。但再深入进去看,才发现,原来尽管这些动物、人或其他声响是鲜活的,可却并不是乱糟糟地活着或响着,他们全都有着既定的安排,稳健、一丝不苟地度过每一天。这才带来这样奇妙的体验。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中草原是静的,花牛是动的,但这牛端庄、威严地在吃草,于是整句话给人的感受便是静了。其中“全是”二字还写出了荷兰就是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国家,牛群在这一片宁静祥和的低地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这句话是全文中第一次出现人为的声音,但“远处”、“偶尔”二字与“一片寂静”形成对比,用响声衬托宁静,更突显出荷兰的静谧。“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句话描写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没有任何杂音,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荷兰的宁静。“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更是将宁静写到了极致,在结构上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而从内容上,它全方位地写出了夜晚时荷兰牧场的宁静祥和。

 

四、作为课文的价值

《牧场之国》被选为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承载着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五年级作为高年段,在阅读方面有着较高的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单元目标是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如果说本单元的前一篇《威尼斯小艇》旨在让学生感受威尼斯动态和静态之美,那么本篇课文更偏重让学生感受静态之美。但是本文描写的景物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鲜活、生动之中体现出一种悠然和安闲。读懂动态之中的宁静之美,这是学生学习本课时理解和感悟的难点。

作者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描写了不同的动物和场景,动静结合,详实地描绘了荷兰牧场的宁静和祥和,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这篇课文中最突出的是通过各个方面描写了荷兰各式各样的“宁静”,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诵读、品味静态之美;感受作者一唱三叹的抒情语句和构思之妙;甚至仿写句或段,并且将之真正运用到写作、表达之中。这就是这篇散文作为课文能发挥的更多的价值。


阅读(117) | 评论(0)查看全文>>

风雨过后见彩虹(2023-04-20 08:31)

栏目:个人博客

风雨过后见彩虹

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时,学校在各种活动上都会请老师们来表演节目,而这个节目大多是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时觉得未免有些落于俗套了,但如今回过神来,自己成为了老师,竟偶尔也会不自觉地哼哼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尽管简单,却实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一、确定主题,明确目标

当我和高老师一起收到要在这学期上区级公开课的挑战后,我内心一紧。教龄未满一年,又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处在应对班级管理还有些手忙脚乱的阶段,我真的能上好这一节公开课吗?丁校长和高老师都鼓励我说:“放轻松,这是挑战也是机会,你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我们一起修改。”尽管紧张的心情一直如鲠在喉,但时间从不因此放慢脚步,开学已将近1个月。

根据区里的进度安排,我们很快选定了《彩虹》这一课,并分配好了课时。作为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人文要素是家人。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就要让学生先能够读好这一篇文章。《彩虹》是一篇充满儿童丰富想象的散文,除了第一自然段,另外三个自然段都是由三个问句组成的,特点十分鲜明,若学生能读好这些问句的语气,齐读时更是童趣横生,美妙动听。

二、理清思路,解决难点

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教学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不是问句,它作为全文开头,交代了小女孩想象的背景,是看到了雨后天上的彩虹。在第一试教过程中,我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歌曲等形式感兴趣的特点出示谜语引出课题彩虹》,在课堂最开始就抓住学生兴趣这个导入也一直延续到了最终版本。通过“彩虹”二字,我紧接着来教学“一座彩虹桥”,拓展说话“一座()”,但因为是课堂刚开始,学生还未进入阅读文本的状态,就被我的这个小问题打断思维,因此在后续版本中删掉。

最终确定先通过字源识字教学“虹”通过象形文字的示意让学生从故事中理解虫字旁作为虹的偏旁的原因揭示课题之后我带领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座”字引出“一座桥”再引出“一座美丽的桥”从字到词再到短语循序渐进理解字意的同时指导朗读我关注了学生的平翘舌音问题以及偏正短语“的”字轻短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语让学生收到我的及时反馈在这一板块上不断修改磨合试教再修改,让我实在受益匪浅,学会将朗读教学拆分,而不是“一把抓”,直接模仿的弊端就在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读,可以模仿容易出差错。而从字到词最终到句,学生自然而然知道在哪儿停顿,自己就会读了。

第二个难题是如何读好问句。我如法炮制,就如同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本质仍旧是拆分,从短语再到句子。只不过这次学生是通过回答问题“小女孩想要什么来学习的。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答案的出处例如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能够找到“小女孩想要向爸爸要水壶”这个答案并且能够说出水壶的具体用处这是一把“浇花用的水壶”我在指导学生将回答说完整的同时,指导短语的朗读注意“的”字的轻短只不过在试教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回答的问题,在正式上课时需要我的多次提示,略显遗憾。接着我主要指导问句的朗读问句尾音上扬,这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因此学生是有基础的,只需多加提醒即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二三四自然段全都由问句组成因此读好问句的上扬语气是非常重在这一环节最难的是学生需要借助板书完整地说出“小女孩想问谁要什么”这句话。要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汇总成一句话回答问题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丁校指导我,在这里老师的语气和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很多,我的引导语“看到天上的彩虹桥,小女孩想问谁要什么。”帮助学生确定范围以及句式,并且在这一环节,板贴都已经贴上黑板,因此我可以用手指向对应的内容,用手势来提示学生。板书的帮助以及先前我对每一个答案的指导学生最终能够顺利将这句话表达完整

除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更重要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这是一句长句子,也是我废了最多功夫的一句话。“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读好它,理解它,这是体会小女孩的情感最重要的一环节。我与高老师和丁校反复讨论这一句话到底该如何指导。在几次试教中,我也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去教学,拆分教学、同学范读、自由练习读等等,最终选定了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再齐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考验学生地倾听模仿能力,也能够高效率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最终齐读环节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能够读好。之后当学生注意到第二句话中的三个动词提、走、洒之后,通过请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小姑娘再次巩固朗读的停顿和重音,也为之后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第三个难题是如何体会情感。上文提到的“演一演”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他们能够在有趣、活泼的氛围中释放天性,鼓励学生去思考,小姑娘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我还记得一个小男孩立马举手回答:“她很开心、兴奋我请他上台来演一演尽管不是真的“小姑娘”,但是他演得特别好,他蹦蹦跳跳走过过道——也就是“彩虹桥”,提着水壶洒水,在那一刻,我的心中十分满足、激动,看到他蹦蹦跳跳地回到座位上,我不由自主地笑了,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真正享受课堂,享受教学。不仅是文中的小姑娘,我也是开心兴奋,甚至是激动、期待的第二句话体会了小姑娘期待爸爸高兴的情感,第三句话“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则是重在体会爸爸的辛劳。丁校提醒我教师的魅力在于她生动的语言,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于是我写了过渡语,“为了家人能够有粮食吃,爸爸每天一大早,就挑着扁担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来浇田,沉甸甸的水桶把他的腰都压弯了。”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爸爸的责任和辛苦,体会到了小女孩关爱爸爸的懂事、孝顺。

解决完这三个难题,我的教案也终于临近定稿,只差环节的细节处还需确定。不过我深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道理,不敢对细节有任何松懈。从对学生的回答预设,到老师的对应的评价语,以及如何引导不同回答往我的正确答案靠拢,我将导入语、总结语、过渡语尽善尽美,将评价语、预设回答写得尽可能详尽,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正式上课的那一天。

三、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即使我试教了四次,在第五次正式上课我仍旧碰到了一些问题。但我想,上课或者说教育的魅力也许就是在这里,我永远无法达到100分,但是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趋近满分的状态。现在回过头来看,准备一堂课,一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并不长,但是给我留下的确是无限的回味。这一段旅程,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一朝沐杏雨,一朝念师恩,感谢高老师和丁校长不断的鼓励、细心的指导,对我的这堂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愿意相信总有彩虹等着我,而我也愿意扬起帆,冲破那波涛汹涌。

 


阅读(404)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反思(2023-03-19 20:51)

栏目:个人博客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本课教学目标为认识“想”、“告”等十三个生字,会写“多”、“会”等七个字,能够积累偏正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我”想去外面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因此,从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亲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轻松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两段关于新疆和北京的短片引入课题,齐读课题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后检验自读成果,通过“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朗读偏正短语,比如“宽宽的公路”、“弯弯的小路”、“雄伟的天安门”等等。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短语的读法——“宽宽的”读得稍快,“的”读得轻而短。最后全班齐读短语,为之后读长句做好基础准备。在结束准备后,进入长句朗读环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读好自然停顿和长句间的语意停顿。因为“壮观”的意思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孩子置身其中,直观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为形象。而后我借景抒情,让孩子们带着视频中感受到的情感再次朗读长句,由此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升旗仪式的状况和天安门的雄伟,自然而然地加重“壮观”和“雄伟”这两个词的读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之后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两个分别来自新疆天山和北京的小朋友,想要去对方的家乡看看的激动与期待,体会中国国土之广阔,各地不同风土人情的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为此,我设计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感叹句的情感,我出示了以下三句话“我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要求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出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到反复手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并且体会到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

在上完本课之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以下的不足。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性有些不足。因为本课的两段文字结构完全一致,因此我在教学第二段时,基本沿用了第一段教学的整体思路和设计,造成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所不足。其次,对于课堂时间把控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在一些环节上没有把握住重点,比如一些基础的识字部分占用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在另外一些拓展和练习环节上展开不够充分。具体体现在,在第一课时结尾处,没有来得及进行生字练习以及没能对拓展说话目标——模仿课文的结构,说一说自己想去哪里,进行更为充分地展开与讨论。在未来的课程中,需要更注意对这些难度较高的、具有拓展性和思维性的内容分配更多的时间。

在生字教学时,我仍旧沿用了之前的教学方法,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讲出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等注意事项,没有锻炼到学生的整体观察和整体表达能力。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会继续培养学生看到生字即能通过仔细观察,说出完整注意事项的能力。


阅读(375) | 评论(0)查看全文>>

《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2022-12-20 19:43)

栏目:个人博客

《明天要远足》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表现的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诗歌短短3节,所展现的是充满童趣与童真的儿童心理世界。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唉”,三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小主人公的兴奋、激动、期待、盼望……尽在“唉”声中。本课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对于一上年级的孩子来说,读好这首诗中的语气词、短语、长句子等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唤醒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切入对文本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京字头两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在本次的课时安排上,我吸取了先前的经验。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整体感知与大部分的生字教学,第二课时则着眼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带领学生练习朗读。整体的课时安排合理,能够从容而充实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在生字教学部分,我的主要教学思路还是先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目字旁、京字头结合“睡”“亮”两字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目字旁和日字旁的区别,并认识京字头。学生交流多种识记字词的方法。

在朗读部分,本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诗,表达了小孩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绵远悠长,适合慢速阅读。我在带领学生朗读后,也要求学生自己尝试阅读,组内互读,着重关注如“地方、真的、那么”等轻声词语,注意在语气词“唉”的朗读时读出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并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其心情。课堂形式上采取了学生自由读、组内读、指名读等形式,使得学生朗读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本课的理解部分,课文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因此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由此对课文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我从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小朋友们有睡不着的时候吗?你们是因为什么睡不着呢?” 由此让孩子们与课文产生感情,而后还带领孩子们感受因为兴奋睡不着的心情,进一步加深体会,充分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宗旨。

 


阅读(313) | 评论(0)查看全文>>

《雨点儿》第二课时教学反思(2022-11-20 20:57)

栏目:个人博客

      在上周的责任杯上,我承担了《雨点儿》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雨点儿》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第一是认识偏旁三撇、穴宝盖,记住多音字“数、长”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认读“数、彩”等12个生字新词。认识笔画“横钩”,能正确读写“问、有”等5个生字。第二是借着汉语拼音,注意逗号和句号的停顿和句子中间的停顿,能正确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是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感悟雨水给大地带来的美好。本次的教学过程由教研员汪洋老师指导,以下是我针对本次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收获

       首先对于小学一年级课文教学来说,课堂分为以下四个板块:1.导入课文 2.初读课文 3.课文内容学习 4.写字。尽管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但仍旧要注重孩子的阅读方法以及表达方法的培养,因此课堂重点应放在前三个板块中。写字教学一堂课不超过五分钟。我在这一节课上,写字时间较长,因此这一板块显得有些拖沓,也就导致对于课文文本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其次,在课时内容安排上,第二课时内容相对第一课时来说比较少。因此,课文教学较为单薄。在之后的课文教学中,我会在课时分配上做更多的研究。

      再有,针对本堂课,也就是《雨点儿》第五自然段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可以改进之处。第一,让学生明确句子概念。首先请学生数一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明确句号是一句话结束的标志。第二,在朗读“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这一部分时,要明确“更红”和“更绿”的意思。这朵花本来就是红的,因为小雨点儿的到来,它更红了。第三,在指导朗读前,应该让学生先回答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去了哪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好的朗读是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理解句意也可以为之后的指导停顿做好铺垫。第四,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板块仍旧是重点。针对字的“音”,“形”和“意”等不同的侧重点,应该有多样的识字程序,避免重复机械地识字过程。为了让孩子能够主动拼读,可以使用拼音和汉子不同步出示的方法,先出示拼音,在孩子拼读准确后再出示汉字。用此方法,识字量多的孩子也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课堂。第五,再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朗读要求。先是要分角色读好对话,读出疑问语气,要有回答意识。然后是读好长句,根据句意做好句内停顿。强调句号的停顿要比逗号稍长一些。在长句中,也要有停顿,比如“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这一句中,按照以下这种停顿方式进行句内停顿——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并且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让学生练习。第六,对于第五自然段文本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容挖掘。比如可以提问——“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去的地方可不可以交换?”引导孩子去观察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不能交换的第一个理由是,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对话时,小雨点儿先回答了,大雨点儿再回答,因此第五自然段就按照它们的回答顺序描述了不同地方的改变。第二个理由是,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的功能不同,如果大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也许带来的是降水过多,反倒会伤害到花草。而如果小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么降水量可能不够,可能不能让那里长出花草。

      另外,在本课的拓展说话练习部分中,需要注意的是,给出的额外语境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的回答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只需完成引导工作即可,把回答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后,在写字过程中,本课新学笔画“横钩”。学生在认笔画时,有出现典型错误——将“横钩”认成“横撇”。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用“范写”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相近笔画——钩比撇短,横钩的横较长等。

       这次汪洋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课文教学将会贯穿孩子小学五年的语文课堂。在刚刚进入课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文本理解、作者情感理解、写作等语文学习方面打下基础。


阅读(134) | 评论(0)查看全文>>

汉语拼音第七课《z c s》教学反思(2022-10-19 10:18)

栏目:个人博客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本课前已经学习了6个单韵母,16个声母和3个整体认读音节,对于拼音的学习流程已经较为熟悉。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个声母“z c s”以及相关拼音知识。另外,如何通过教师的语言和课堂中的游戏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保持学习拼音的兴趣是教师需要额外关注的重点。

 

二、看图说话

从新单元第一课起,就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图上“谁在做什么”或是“什么东西怎么样”。到第七课《z c s》,多数同学已经可以用正确的语句描述图上发生的事情。如这一课,学生可以答道“一只蚕宝宝正在吐丝,丝的形状就像声母s”;“三只小刺猬正在听课,形状就像声母c”;“狗熊老师正在上课,黑板上写着声母z”。但是更加具体的细节,如狗熊老师的衣服颜色,身上的其他装扮等则需要经过老师的提醒后才可以发现。除了说短句外,我还要求同学将图上的所有元素,连句成段,说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少部分同学可以达到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故事说清楚。因此,在同学发言时我会格外注重其他同学的倾听习惯,为之后的看图写话打下基础。

 

三、学习声母

学习声母从“形”和“音”两处入手,我通过请学生自己编口诀并且当小老师的方法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并且会提出不能和之前同学的口诀相同的要求,以此保证学生的倾听。在反复朗诵学生编的口诀的过程中,所有同学都可以掌握声母的发音和形状的特点。

 

四、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整体认读音节对于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读对音不难,但是在之后拼音节时灵活运用,辨别并知晓整体认读音节不拼读的规则,需要学生课后多加练习和巩固。在教学时,需向学生强调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练习拼读。

 

五、拼读

双拼是拼读时比较容易掌握的。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和课后巩固,几乎所有同学可以较为熟练地完成课上新学的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三拼难度较高,在授课时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 拼读速度慢,声母和介母拖长音,拼读不果断,造成原因在于不够熟练,对于三拼拼读规则没有掌握。解决方法是课后多加练习;2. 声调读不准,部分同学在在双拼音节中可以准确朗读,但不能准确读出三拼音节,尤其是声调部分。造成原因是韵母四声的掌握还不过关,解决方法是课后多加练习,可以请家长在家中打乱顺序,抽读四声的发音。在拼音节词环节中,整体认读音节容易搞混。可以请学生记住,只学习了六个整体认读音节,分别是“yi wu yu zi ci si”,其余都要拼读。

 

六、识字

本节课学习五个生字“字、词、语、句、子”。学习生字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为单位,巩固学习识字的各种方法(找朋友、加一加、减一减)。可以使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给生字找朋友。此外,需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字可以组成词语”、“词语组成句子”、“句子需要有标点符号”的规律。

 

七、儿歌教学

本节课儿歌《过桥》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时分层次进行。第一遍初读儿歌,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用笔圈出标红的字,复习包含本课新学声母的音节;第二遍再次听老师范读,同时思考什么东西像小桥,再请同学说说原因,可以发挥想象力;第三遍请同学自己练习读,指名读儿歌,读得好的同学请他/她当小老师带读;第四遍请小组合作朗读,要求读得有感情,读出快乐和悲伤的不同情绪,并请三组小组进行展示。最后,全班同学齐读儿歌,重点放在最后一句——快快乐乐过了桥,教会学生断句和重音,更好地掌握长句。


阅读(87) | 评论(0)查看全文>>

《口耳目》教学反思(2022-09-20 07:37)

栏目:个人博客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小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口耳目手足”这五个字对小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教学的重点是着眼于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这几个字的理解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记住这五个字的书写方式,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构建课文配图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课文配图表现的是几名小朋友正在动用自己口耳目手足与整个环境之间形成互动。尽管画面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学生其实并不能一目了然地认识到图片和课题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后,我进行反思,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图片和主题之间的联系,如要求他们描述这些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动用了自己的哪些部位等等。这一方面是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完成了对课文插图的教学后,我要求同学们进一步联想,思考自己的口耳目手足能做些什么,以此在现有插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理解。

 

二、“找朋友”

如前所述,学生们对这五个汉字并不陌生,因此教学目的不应仅仅停留于此。一个简单而有效地增强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方法就是“找朋友”——给这五个汉字分别进行组词。这种方式的好处有二。第一,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五个汉字所指的五个部位之外,了解到它们还能通过找朋友的方式,组成具有其他含义的词语。如“口”这一字,学生们分别提到了“港口”和“海口”,这就使得对口这一字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嘴这一基本含义,在这种拓展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汉字的理解;第二,用联想的方式增加学生们的识字量。识字是学生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但一味循规蹈矩地练读不仅会使得他们失去兴趣,也将教学的内容局限在了课本之内。而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学生能够在课文提及的五个汉字之外,认识到更多的生字。如通过“足”这一字,认识“足球”和“远足”。当然,由于学生汉字储备量的不同,在涉及这些另外的生字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通过图片展示和口头描述等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课本外的汉字。

 

三、田字格写字

写字是该节课教学的另一重点。通过将汉字置于田字格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审视这些汉字的样貌,而且也能帮助教师更清晰地对具体笔画的书写进行口头描述。以“目”为例,通过放大的田字格展示,引导学生注意横向的四根横线长度是否一致,中间两横是否与右侧的竖折相连接,由此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同时,在教导写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课堂纪律的管控。要求学生必须要以规范的姿势进行写字,并且不可以在写字过程中手舞足蹈。通过实施一定的奖惩制度,树立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阅读(91)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