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新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1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14)
读书感悟(2025-04-20 09:29)
栏目:个人博客
很早就听过其他老师分享《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近利用碎片的时间开始认真阅读。
研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深感其理论体系对教育场域的指导价值。在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关键期,传统的权威型沟通模式往往导致师生关系异化为控制与抵抗的博弈。该书提出的四要素沟通模型,为构建教育共同体提供了科学路径。
教育场域中的暴力沟通常以隐性形态存在。我有时候总会用"你总是""你永远"等绝对化评判,将具体行为与人格特质混为一谈。这种语言范式不仅违背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更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刻意训练"基于事实的描述",我逐渐将"教室后排持续传来私语声"替代"你们根本不尊重课堂",发现客观陈述比道德评判更具教育效力。当语言剥离价值判断,学生方能将注意力转向行为修正本身。
情感需求的精准识别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环节。教育实践中,学生问题行为多源于未被满足的心理诉求。我尝试建立"情绪-需求"解码机制:当学生抵触集体活动时,不急于批评其缺乏集体意识,而是引导其表达"我需要空间独立完成";当作业迟交现象频发时,不简单归因为懒惰,而是共同探讨"需要更清晰的时间规划指导"。这种将行为与需求解绑的对话方式,使教育指导更具建设性。
在教育管理层面,非暴力沟通要求教育者完成三重身份转换:从规则执行者变为需求倾听者,从问题纠正者转为方案共建者,从道德评判者化作情感协调者。比如制定班级公约时,采用"需求清单罗列-解决方案共创"的模式,将学生提出的"需要课间自主调节空间"最终转化为"弹性课间管理方案"。这种参与式决策不仅会提高制度执行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
实践表明,非暴力沟通不是消解教育权威的妥协,而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理性选择。当教育对话超越简单的行为规训,当师生交流聚焦于共同需求的满足,教育的本质力量才能真正彰显。这种沟通范式对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同理心、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值得我尝试进行系统性实践探索。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学案例-听说课(2025-03-20 16:45)
栏目:个人博客
在本学期教授第一单元Trees的时候,我尝试了在听说课中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教学,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效果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1. 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使用Quizlet设计单词卡,单词配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于词汇的理解。学生通过“学习(浏览图文卡)→测试(判断对错或书面回答)→配对(限时配对游戏)”的三个环节来巩固本单元词汇,为后续听说练习做好准备。
2. 听力部分:
教师采用虚拟数字人技术生成视频导入听力任务(Judy和Tony探讨制作植树活动海报内容),激发学生对于本课时听力练习的兴趣,完成课本上的听力填空练习。
3. 口语部分:
教师借助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AI语音评测系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发音专项训练(如“plastic cards, some money, clear report”),通过实时可视化反馈实现精准纠音。如利用红色标记发音错误,黄色提示发音不标准(如“plastic cards”未合并/k/音),绿色代表发音正确。学生可重复练习直至达到标准。随后,班级开展"口语闯关赛",学生依次朗读相关语句(如"There is a big group of people outside."),AI从发音、连读、语调等维度生成班级排行榜,激发良性竞争。与教材匹配度较高的AI软件有“科大讯飞E听说”,但目前暂未开放支持教师上传校本化语料。
4. 听说综合部分:
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沉浸式视频素材,呈现环境污染的多维样态(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及光污染等),告知学生此为无人机拍摄的上海某处污染情况。通过真实场景还原与可视化手段构建具象化认知语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探究动机。
在情境导入基础上,学生首先分角色朗读教材对话文本,对文本中提及的污染治理措施进行初步归类;继而以配对协作形式开展讨论,与AI智能辅助工具“豆包”共同探讨针对上海出现的不同污染类型的适配性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豆包”可担任实时“小老师”,以语音对话形式执行三项核心功能:
1)提供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辅导(如How to solve soil pollution?),进行专业词汇补充,学生可选择开启字幕;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持续思考(如学生提出“organize campaigns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时,豆包追问 “How can we make sure these campaigns are effective and reach more people?”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3)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评价(学生可在对话结束后要求豆包从词汇选择、语法使用、发音规范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讨论过程中,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观点进行结构化梳理,形成逻辑严谨的演讲框架,并以演讲的形式进行班级展示;随后小组间依据AI辅助生成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或追问。
5. 分层作业设计:
学生以录制视频的形式分享家庭环保计划,可借助AI改进文案,并运用AI字幕生成工具添加中英文双语字幕。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关于环保的全球性问题的同时,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中整合多种资源,提升综合能力。
部分发音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推荐使用“科大讯飞E听说”或“英语流利说”来进行日常练习,并根据软件推荐的练习材料逐步提高练习难度,使发音日趋标准。
课程结束后我随机询问了几位同学对课堂的感受,他们提出听说综合部分中豆包的“小老师”角色给予了他们前所有未的学习体验,他们仿佛拥有了专属自己的老师,不仅在交流的过程中持续得到肯定与鼓励,还能够及时获得来自豆包在词汇、发音及语法方面给予的纠正,收获了非常多关于环境污染话题下的相关表达。这说明人工智能提供的一对一反馈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给予了个性化的辅导。当然还有部分同学提出了改进意见,他们希望将口语部分调整为课前家庭作业的形式,以便他们有更多时间练习并达到最佳表现。
我相信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一定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今后我会尝试着优化流程,让学生的听说课堂更加高效!
阅读(184) | 评论(0)查看全文>>
11月教学随笔(2024-11-20 14:45)
栏目:个人博客
继在先锋班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语法体系之后,我便萌生了让学生协作使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跨学科知识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查找资料来寻求解答,真正地让英语变成工具来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在第五单元encyclopedia的实践之后,我将这个方式使用在了责任杯的课堂之中,并有颇多反思。
1. 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课堂: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疑问、利用AI解答疑问、并提出新的疑问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知识建构和创新。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问,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质疑和反思,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利用AI解答疑问,学生可以接触到多样化的知识背景,从而拓宽视野,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问并寻求解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结合上方课堂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学生构建关于数字和计算工具的思维网络雏形,如果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话,他们在不断提出和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建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堂活动时间分配:
在本次教学中,我意识到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存在优化的空间。特别是在学生的问题分享环节,原定的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鉴于本课时前面的活动层层递进,无法删减,其实可以将此探究部分作为阅读第二课时来进行处理,为学生之间的互动预留更多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我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对于AI给予的答案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即“coherent(连贯性)”、“clear(清晰性)”和“critical(批判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回答,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判断能力。
3. 生生互评方面:
在本次教学中,我还注意到学生在生生互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知识拓展,我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之前提到的评判标准(连贯性、清晰性、批判性)来评价对方小组的作答是否令人满意。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回答,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小组作答的不足。此外,我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讨论有无追加问题,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知识面。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28) | 评论(0)查看全文>>
10月教学随笔(2024-10-20 08:34)
栏目:个人博客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它通过使用关键词、图像、颜色和连接线来组织信息,帮助学生以直观、结构化的方式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概念。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不同语法点之间的联系,比如时态、语态、句子成分等,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通过将相似的语法规则归类,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记忆和复习,比如将所有时态放在一起,或者将所有的介词短语分组。图像和颜色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语法规则,因为视觉记忆通常比文字记忆更持久。思维导图的层次结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法规则的优先级和重要性,比如基本的语法结构和更复杂的结构。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语法规则,这可以加深对语法概念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测试,比如遮住一部分信息,然后尝试回忆和重建整个结构。并且学生们还可以一起创建思维导图,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确定中心主题:比如选择“时态”作为中心主题。
创建主要分支:从中心主题延伸出主要分支,比如“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
添加次级分支:在每个主要分支下添加次级分支,比如具体的时态形式,如“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
使用图像和颜色:在导图中使用图像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语法点,增加视觉记忆。
练习和应用:通过练习和应用思维导图中的语法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阅读(42) | 评论(0)查看全文>>
9月教学随笔(2024-09-23 14:33)
栏目:个人博客
本学期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是work and play。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时间管理技巧,让他们提升在校和回家后的时间利用率以及学习效率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通过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安排情况,并查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后有了一些想法,并计划将他们融入英语课堂或者班会课中,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要系统地教授学生时间管理技巧,提升他们在校和回家后的时间利用率以及学习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 设定明确的目标:鼓励学生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间限制(SMART)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度。这一点我们其实在上个学年中的期中反思中进行了实践,学生也比较熟悉。
2. 优先级排序:教育学生使用艾森豪威尔矩阵或其他类似的工具来区分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从而确定哪些任务应该优先完成。
3. 时间分块:教授学生将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块”,在每个时间块内专注于一项特定的任务,以提高集中力和效率。对于部分科目比如外教布置的长线任务,学生尤其要注意时间分块,任务拆分为小项,逐个击破。
4. 番茄工作法:介绍番茄工作法,即25分钟集中工作后休息5分钟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专注力。
5. 避免多任务处理:训练学生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因为这会降低效率。鼓励他们一次只专注于一项任务。
6. 利用碎片时间: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在等待、通勤或休息时进行低强度的学习活动,如听英语录音或复习笔记。
7. 自我监控与反思:鼓励学生定期自我监控和反思他们的时间使用情况,识别时间浪费的地方,并调整计划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8. 教授有效的学习技巧:结合时间管理,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技巧,如主动学习、分散练习和自我测试,以提高学习效率。
9. 使用数字工具:推荐学生使用时间管理应用程序或工具,如计时器、待办事项列表和日历,来帮助他们规划和跟踪时间。
10. 家校合作:与家长合作,确保学生在家中也能实践时间管理技巧,家长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在家中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整体时间利用率。
阅读(61) | 评论(0)查看全文>>
学期教学反思(2024-06-17 11:22)
栏目:个人博客
在教育实践中,反思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帮助教师评估自己的教学计划和作业布置的效率,并找出改进的方法。以下是我对这几个月教学计划和作业布置的反思,以及一些可能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意识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更加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匹配。本月的教学计划可能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未来的教学计划中,我将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如项目研究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作业布置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本月的作业可能过于单一,主要是书面作业,缺乏互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计划引入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小组讨论、口头报告、思维导图和创意写作等。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再次,我注意到作业量可能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在反思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因为作业量过大而感到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因此,我将调整作业量,确保作业既能够巩固课堂学习,又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同时,我也将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选择合适的作业。
此外,反馈机制也是需要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月的作业反馈可能不够及时和具体,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反馈的有效性,我计划采用更多元化的反馈方式,如即时的课堂反馈、书面评语和一对一的辅导等。通过具体的反馈,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计划和作业布置需要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我将更加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作业要求。通过这种动态的调整,我可以确保教学计划和作业布置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能力水平。
总结来说,通过反思本月的教学计划和作业布置,我认识到需要在课程内容、作业类型、作业量、反馈机制和教学调整等方面进行改进。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阅读(124) | 评论(0)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的艺术》读书心得(2024-05-19 10:45)
栏目:个人博客
《班级管理的艺术》(The Art of Classroom Management)这本书由著名教育学家理查德·J·施密特(Richard J. Schmidt)所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初中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技巧,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阅读《班级管理的艺术》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施密特教授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效班级管理的全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更是一本实践手册,它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技巧,帮助教师在初中这个关键阶段建立起积极、有序的学习环境。
书中首先强调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施密特教授通过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管理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这让我意识到,班级管理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书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采取更加个性化的管理方法。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施密特教授还特别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中,明确的规则是维护秩序的基础。然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需要艺术,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影响班级氛围。书中提供的制定规则的步骤和技巧,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建立起一套既公平又有效的规则体系。
此外,书中对于班级氛围的营造也有独到的见解。一个积极的班级氛围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施密特教授建议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班级管理的艺术》不仅为我提供了实用的管理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学艺术的追求。
总之,这本书是每一位初中教师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管理策略,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我相信,通过实践书中的理念和策略,我们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
阅读(36) | 评论(0)查看全文>>
读书笔记(2024-04-23 08:58)
栏目:个人博客
本月我在空余时间读了《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它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大仲马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以其复杂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喜爱。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爱情和救赎的故事,而且它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对于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1. 正义与复仇的界限
《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被冤枉入狱,后逃狱并拥有了巨额财富,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这个故事让初中生思考正义与复仇之间的界限,引导他们理解,尽管面对不公,报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通过讨论唐泰斯的行为,可以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和理解,以及通过合法途径寻求正义。
2. 诚实与信任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复杂,许多情节的发展都建立在信任和诚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初中生可以学习到诚实是人际关系的基石,而信任则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能至关重要。
3. 个人成长与自我救赎
唐泰斯在经历了苦难和挫折后,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这个过程展示了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初中生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决心,不断自我提升和成长。同时,也强调了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4. 爱与牺牲
小说中的爱情线索,如唐泰斯与梅尔塞苔丝的关系,展示了爱的力量和为爱所做的牺牲。这可以教育初中生理解爱不仅仅是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通过这些故事,他们可以学习到在关系中付出和牺牲的重要性。
5. 财富与权力的责任
基督山伯爵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但他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德育课题。讨论基督山伯爵如何使用他的财富进行复仇和帮助他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财富和权力应该如何用于正义和公共利益。
6.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小说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讨论点。初中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法律判决和道德选择,初步理解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基督山伯爵》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为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阅读和讨论这部小说,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够在道德和价值观上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启发。
阅读(2)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育教学总结(2023-06-20 08:51)
栏目:个人博客
在这一学年里,在导师陈瑶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肯钻研,肯动脑。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上,认真对待每一项教学工作,认真开展好日常工作。积极参与学科组和区级教研活动,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及时的充电。
导师经常挤出时间解答我教学中的疑惑,对于我在教学上认识不深的问题,她总是给予耐心的讲解、分析。在她的引导下,我坚持“每课必备”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相应的教学过程及方法。针对两班的不同情况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方法,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能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小结。课外注意收集素材及知识要点
对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我进行了如下的学习总结:
一、课堂教学方面
这个学年新教师培训、责任杯教学评比大赛以及区级公开课的实践让我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能够更加熟练地设计听说读写不同课型的课堂;更加有意识且有技巧地进行板书设计;也更加注重关于debatable questions基于阅读文本的设计,并引导学生进行critical & creative thinking训练。下一阶段会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素养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上来,努力让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工作方面
本学期作业布置方面完成最好的是对改错本和作文本的及时反馈。针对于学生改错本的内容我会详细查看他们对于每道错题给出的解析是否正确,如果有误我会做出批示,严重理解偏差的会找学生再次进行讲解。对于作文本,每单元都要求学生完成至少一篇写作任务,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学生一稿完成后我会对一稿进行详细批改,在学生订正后要求他们完成二稿。素养分析的作文中语言部分是主要的失分点,在每单元两稿作文的磨练下,与上学期相比,学生下笔谨慎了许多,语言部分得分率稍有进步。
三、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方面
本学期的个别辅导集中于后进生和急速下降的学生。我的目标是学生具有主动求知意识,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知道主动找老师进行询问,而不是被老师从改错本或听写本中发现他们掌握得不好,然后被老师抓住被动接受辅导。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和作业引导方面要注重对于学生内驱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求知精神,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
阅读(154) | 评论(0)查看全文>>
6B Unit8 The typhoon 阅读课教学反思(2023-05-29 17:23)
栏目:个人博客
1. 以阅读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以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是指我们对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阅读素养是指对我们对文字材料的理解、使用和反思,从而使我们能够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以阅读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是大于以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表面文字的理解上,应该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文本进行互动来获取信息。
这堂课能够引导学生:
1)提取并归纳关键信息,理解隐含意思,分析和梳理故事的结构;
2)提升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并感悟清洁工的劳动价值;
3)发现语篇中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4)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是一个完整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一体化则指这三个方面的融合统一。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评则是为了促教和促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
在此方面我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在教师评价这一块我会有意识地去运用“追问”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修正自己的语言错误;而对于生生评价这一块,我需要预留合理的时间,引导学生归纳评价量表,并给到学生进行评价的机会。比如在三位学生解释哪一幅图最匹配主人公情绪变化的时候,我应该给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的机会;以及最后小组活动的展示,我也应该给到足够时间让展示小组进行自评以及其他小组进行他评,否则就错失了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调整。
阅读(88) | 评论(0)查看全文>>
浅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2023-04-30 15:30)
栏目:个人博客
近期浦东新区组织了一系列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活动,使我对“教学评一体化”这个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评价的方式都有哪些?如何设计出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如果很好地将评价融入课堂活动中?带着这些疑问,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
新课标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具体而言:
· “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 “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 “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评是一个完整教学活动的三个方面,一体化则指这三个方面的融合统一。教以目标为导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是为了发展核心素养,与教的内容保持一致;评则是为了促教和促学。因此,教、学、评三者本质一致,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目标)。而课堂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构建与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就是将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整合到评价任务和课堂活动中,确保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即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范式。
新课标指出,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评一体化概念主要吸收了评价领域三个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
· 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
· 学习导向的评价(learning-oriented assessment)
其中学习导向的评价整合了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学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三种评价方式。
在4月区教研活动中观看的格致初级中学奚老师的一堂课Scientist discovers a sixth sense做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奚老师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标要求设计了本堂课,精彩呈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寥寥几张的PPT和完全空白的worksheet。奚老师利用四个驱动型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全文自主阅读,不是将阅读割裂为几个板块,也不是简单地寻找事实性信息,而是让学生自主去对文本进行预测、提出疑问、找到解答、进行评价、总结归纳。在生生互评的阶段,教师不提供评价量表也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多维度地评价其他同学的分享,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阅读(277) | 评论(0)查看全文>>
中西文化比较对于英语教学的启发(2023-03-20 16:22)
栏目:个人博客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深入学习了秋季共享课中的中西文化比较的课程之后,在英语教学方面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古老沧桑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中华儿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继承并发扬着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西种有着不同底蕴的文化在交流中难免产生一些碰撞,并在彼此碰撞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国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名种差异。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总的来讲有两方面收获:一方面是在日常授课中注意传达中西方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了解、感悟、并以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日常授课
首先,是在日常授课中应该关注到的中西文化差异,可在相关话题下分享匹配的中西文化在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差异,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进行分享。
1、语音的差异
语音分为语调、音调、音节。中国语调有感叹、疑问、陈述等。单从语调就可听出是问话还是感叹。音调包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响亮好听有规则。就是单音节,基本不存在什么闭音节,如“ha”加上t,就只能从英文中找了,成了“hat',西方的语言文宇是要讲究开音节、闭音节的,包括轻音节、重音节,并且有单音节、多音节。这些特征決定了根本上的差异。
2、语形的差异
讲到语形,自然马上想到中国的象形文宇,如“火”、“人”等,不胜枚举,一看就明白其义。和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就是一幅精妙的图。比如现在的各种书法,特点鲜明,意境深远,字的结构上更是上下、左右、包围、半包围,像建筑结构,立体互通,形象彰显。而西方的文字则非立体性结构,只是一种流线型的符号化了的字母、文字,没有象形可言,那些曲曲折折、玩玩画画的符号,人文性强,有逻辑联系,强调的是一种智力的运行规律、轨迹。这种外形、结构上的差别无疑产生的效果不同,暗示了某种潜在因素。比如:“大漠晚霞映碧空,黄沙浩瀚动乾坤”。写景诗文美中有境界,气贯长虹,直入肺腑。再如“明月别枝惊鹊”就是一副特写镜头,一下就放大了景物,中国文字的优点使然。
用外国文字就很难达到这种意境,尤其用外国文字翻译的中国古诗,美都给翻译没了。只剩下字面的意思和一些弯曲的符号,五味至极,这是西方文字的缺陷,也是语形的差异。
3、语义的差异
西方文字很精确,表达什么都有确定的词。词的分类比较多,音多义少。中国文字则一音多义,可有多种解释,使得中国文字的概括性高,综合性强表达简化,甚至一个字能释放一个境界。西方文字,表达精确,定义性强,讲求真。
4、语法的差异
西方文字在词法方面有前缀、后缀、时态等严格规定的同时有着机械、死板的弊端,例如拉丁语,词的词态、词性都用符号表示并标注在每个词后面,没有丝毫自由灵活。中国文字后安排就相对自由灵活得多,前后颠倒词的顺序,灵活多变,甚有像“上海自来水来自上海”的句子。反、正法意义不变,称“回文句”,运用相当灵活自如。创造、创新性提高,但语法结构、词法结构不太发达,一些介词运用也相对少许多。中西文化也不例外,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长亦发展,短亦补足,各有其发展的轨迹。也就形成了语法的差异,导致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5、日常交际的差异
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因而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常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不然就有骄傲自大之嫌。我们对待西方友人的称赞只说“Thanks”就可以了。
见到熟人时,中西方的问候也不同。中国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问“吃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英美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问题。英美人见面时的客套语通常是“How are you?” 或 “Nice to meet you!”。而在分手时就要改为 “Nice meeting(talking) to you!或 Have a nice day!”等。
6、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人乃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皇帝一般自称为 “龙”,然而在西方龙被视为恶魔。所以当学生描写一个人生龙活虎时,应用 “He/She is full of vim and vigor. ”而不是 “He/She is as lively as a dragon and tiger〞。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二、作业设计
其次,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了解、感悟、并以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1. 在有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话题学习下,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没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入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
2. 在课堂和作业中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我计划在班级开展时长为3分钟的课前演讲。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合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与文化冲突有关的相声、小品、脱口秀。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学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希望能够在实践中逐步理清向学生传达中西文化比较思维方式和工具的途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阅读(490) | 评论(0)查看全文>>
责任杯教学反思(2022-11-30 10:33)
栏目:个人博客
教学活动简述:
本单元围绕课本教材Module 3主题“Food and drink”,从“Healthy eating”角度切入,在教会学生相关的食品类词汇和语法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辨别饮食、择善而食的健康意识。本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根据food pyramid中的量词来理解各类食物的配比,分析自身和同伴的膳食结构是否合理,并利用情态动词给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体现了人文情怀与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理念。
整堂课具有层次和梯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给孩子创设饮食习惯方面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建立起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本堂课的定位是口语课,学生有两个阶段的语言目标:一是能够准确使用量词描述食物金字塔中各层食物类别的占比;二是能够询问他人饮食结构,依据食物金字塔判断健康与否,并且针对不够健康的饮食给到相应的建议。作业内容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学生将采访家人的饮食习惯,为他们绘制个人食物金字塔,并且针对不够健康的饮食给到相应的建议。
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提高补充材料的使用效率,删除相关性较小的信息:
本堂课教材给予的文字和音频材料对于本班学生来说不具有挑战性,因此我选取了科普视频系列Dr. Binocs Show中关于food pyramid的讲解内容为学生做学习资料上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到为何食物金字塔是这样的结构,并且补充词汇如carbohydrate, vitamin, protein等。为了让学生带有目的的去观看视频,我使用了worksheet让学生来填写关于每层食物金字塔营养结构和作用的关键词。视频结尾部分是关于食物金字塔的冷知识,介绍了它如何在瑞典诞生并传播开来的。但这部分内容与课堂实践内容相关性不强,不服务于本堂课的课堂目标,学生的思路容易被带走,因此应该删掉。
二、scaffold的使用应因材施教:
在引导学生两两进行讨论的时候,为了确保学生都明确要讨论的内容,我用气泡图形标注了每位同学要发言的内容要点即核心句式。但发现在分享环节,学生对气泡的依赖性非常强,会照着PPT来念句式进行对话。这样限制了学生原本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施展,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框柱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因此我计划今后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给到学生两种选择,一种包含了较为具体的核心句式,另外一种只提供讨论要点(即关键词)。学生自主选择适合他们能力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和展示。
三、课堂活动应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本堂课中的学生讨论展示环节缺少明确的评价标准,只能通过老师的反馈给到评价,缺少了同伴评价的机会和工具。可以参照写作课中给到checklist的方式,在口语课中给到学生要点,以供大家评判展示小组有无实现活动目标。比如:
1. Did they both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diet?
2. Did they use proper adjectives of quantity a little, some, plenty of, a lot of to describe their diets?
3. Did they give suita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ood pyramid?
四、活动难度要有梯度:
本课的补充材料视频观看活动中,worksheet设置的观看任务是Blank filling。在本课结尾的summary部分又采用的是与饮食相关的段落Blank filling。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尝试给出若干关键词,然后让能力较高的学生尝试用句子串联起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本节课的要点。如:food pyramid, healthy diet, adjectives of quantity。
关于新课标的思考:
新课标倡导教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关注孩子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学生一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活动。那么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的匹配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新教师应该关注到牛津教材螺旋式上升的内容设置,每个话题以何种频率进行重复和迭代,每一次相同话题下又有哪些语言内容、能力上的提升。每节课的学情分析要关注到学生以前学到了多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堂课期待学生学到什么,学到哪种程度。由此再反观教材内容是否提供合适的难度层级,是否需要补充材料给学生继续拓展提升。因此再进一步确定本堂课的具体课程目标。
阅读(119)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育教学随笔(2022-10-18 15:43)
栏目:个人博客
加入正达以来,新的学生、新的校区、新的同事、新的作息,对学生是挑战,对我来说也是挑战。我在努力熟悉教学内容和班主任工作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同事和领导老师的有力支持,因此我也能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近年来作为班主任老师的一些进步与不足。
班主任这个岗位在学校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班主任一直备受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小学学生现在正处于成长时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班主任与他们接触最多、了解最深,需要班主任释疑解惑;做循序渐进的,和风细雨的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环境育人、情感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这些都需要班主任深入其间,积极发挥推动作用。三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熟悉了班主任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学到了很多管理班级和学生的方法,也实践了一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技巧,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而更好的自己却可以每天遇见。我们期待从学生身上看到的不应只是更好的成绩,而应是更自信、更豁达、更有智慧地成长。班主任的角色像是一个引领者,他/她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发布一些通知、组织学生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给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领导力等等。此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努力发现并认可学生优于自己的地方,向学生学习,并创造机会使他们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互相成就。但对于“问题学生”的处理我仍然缺少经验,班上有两位小朋友的经常会有出格行为让我感到头痛。今后若遇到棘手问题我会先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以免沟通不当对学生和家长造成伤害。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是对学生的勉励,更是对教师的鞭策。在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我会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请教前辈来使自己更加懂得方式方法,助人成才。
阅读(112)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