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7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7)

《日出的感受》教学反思(2023-10-16 15:42)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第九册第一单元《走近名作》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欣赏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感受莫.奈用厚薄画法描绘出海港日出的美景;发挥学生的奇特的想象,对水彩的厚薄画法进行分析,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景的方法,将老师提供风景图片创作具有类似风格的作品。

2.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

课中学生对画家的画作兴趣浓厚,绘画热情高涨。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教师的学习支架需要更加完善。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前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给学生了解画家。

(2)在备课环节,需要更加细心。预见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预设和准备。

2. 问题二:学生对光源色、固有色的概念有些模糊。

1)教师加以引导,准备颜色不同的手电筒。以做光源小实验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

2在教授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3. 问题三:利用厚、薄画法的绘画过程中出现大混色现象

1教师需要进行特别个别容易自由发挥的学生,并告知需要学生要按照创作要求进行绘画,如果遇到能力不足的,就在画面上进行局部示范。

2)教授过程中,拿出1-2分钟讲解大混色的后果和避免的方法。

4.问题评价环节中让学生多表达自己想法

1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1.jpg

5. 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水彩课程,认识了印象派先驱画家-莫奈。在课后拓展中,举例了最近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印象派十二位画家的作品光影展。让学生周末走进博物馆感受印象派画家的风采。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有趣的美育课堂。


阅读(150) | 评论(0)查看全文>>

《设想与选择》教学反思(2023-09-19 17:06)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劳动技术》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纸盒的平面展开图与立体纸盒,并掌握平面展开图的绘画方法和立体纸盒的组装。尝试让学生制作并使用纸盒,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纸盒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纸张的插接方式。把纸盒分成四等分,并形成合理布局。在绘制平面展开图时,提醒学生注意剪切线、正折线、反折线、粘贴面的正确标注。

2.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材料包和相应的制作工具

课中学生制作兴趣浓厚,工具使用规范。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粘贴面,标注不准确。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对应的不足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粘贴面,标注不准确。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教授学生重新回顾剪切线、正折线、反折线、粘贴面的正确标注。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制作完善的同学进行班级展示。并让学生指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说说改进方法。

2. 问题二:平面展开图尺寸掌握不准确。

1)教师加以引导,在黑板进行举例:第一种情况是每个面都是相等的纸盒,第二种情况是对应两边的纸盒相等在绘画过程中要求使用直尺绘制。

2在教授过程中详细讲解绘制步骤

3. 问题三:纸盒大小容易偏小

1展示不同大小的纸盒,让学生拓宽创作思路。

2)并在彩色上示范一种较大类似的纸盒。

1.jpg

4. 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劳技课程,体会在做中学的乐趣。感受劳技课程的魅力,在制作中体会小组合作,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在课程教授中,学生得到了手工技能上的锻炼,学会了如何正确规范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开心而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97) | 评论(0)查看全文>>

《日出·印象》作品欣赏(2023-08-20 18:54)

栏目:个人博客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描绘了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变幻与运动展现了迷人景色,以及画家用轻快跳跃的笔触刻画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的生动景象。现藏于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馆。

       2.jpg

2.jpg

该幅作品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限制,完全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的外观,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日后最具声誉的经典画作,是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

画面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勒阿佛尔港口日出时的景象,经过晨雾的折射,一抹圆形的红日在昏暗的景象中极其突出,在水面上形成随波颤抖的暖光,急促的条形笔触与光线投影相互呼应,给人以深刻印象。莫奈借用长短不一的笔触描绘出水面上泛起的波光,三只小船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远处依稀可见的工厂烟囱、吊车等物象琵是利用隐约的笔触表现,将日出时刻法国海港域市的神奇呈现在人们面前。

该画主要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组成,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在这幅画中,明暗不是主角,主角是色彩。在日光照下,大自然的无穷景象在印象派画中变幻不定。

该画不讲究细腻的线条,通过“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和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的美学要求完全相反。具有叛逆性,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该画在构图上采用井字形构图,画面中徐徐升起的太阳和海上漂泊的船只都处于画面的兴趣点上,这样构图可以让观者的视线集中在画面主体上。火红的太阳位于井字形的右上角,给人以上升之感。


3.jpg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曾分别跟随画家布丹和格莱尔学习绘画,后来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交往密切,并经常一起到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森林写生,1872年创作《日出·印象》,采用原色主义、色调分割等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光色变化,标志着印象主义的产生。晚年创作了大量和睡莲有关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莫奈在船上作画》《河畔》《垂柳》《睡莲》等。


阅读(89) | 评论(0)查看全文>>

《威斯敏斯特大桥》作品欣赏(2023-07-13 11:18)

栏目:个人博客

      《威斯敏斯特大桥》是1906年安德烈·德朗创作的一幅油画,81×100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1111.jpg

      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夸张造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心中,"野兽"一词,即指色彩与涂抹的特征了。事实上,野兽派画家从颜料管里挤出的原色,不是直接排列到画布上的而是应自然本色来加以概括,使它更单纯化,免去复杂的中间调子,不仅能引起观者视网膜的振动感应,还表达了一种饱和的情绪,比点彩派的"科学"排列更富感染力。从1899年始在卡里埃画室认识马蒂斯的安德烈·德朗,就是这样一位感情充沛的野兽派画家。

安德烈·德朗(1880.6~1954. 9)出生于巴黎附近的夏杜(Chatou),父亲是当地一名糕点师,还是本地的市镇会的评论员。德朗的中学生活是在维西纳圣十字学校度过的,后因考试不及格离开了这所中学。在艺术上,他原是个维护法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一直反对崇尚非具象绘画的先锋派,而投身野兽派的行列,受到马蒂斯的鼓励。最初他对凡·高、高更和塞尚也很赞赏,后又试验过点彩派的技法,甚至还一度被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所惑。读德朗的所有作品,也会发觉他在探索中的不稳定性。这幅《威斯敏斯特大桥》,正是他时断时续地追随野兽派时期的代表作。

222222222222222.jpg

1906年3月,德朗在画家沃拉尔(Vollard)的怂恿下来到伦敦,并在透纳的海景画激励下,创作了一批风景画,《威斯敏斯特大桥》是其中之一。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他曾自我表白地说:“我们的目的是呈示愉悦,这种愉悦当然是来自我自身。”只是德朗的画上的愉悦还不象马蒂斯的画那样充分,他总是有所控制。他的天性是节制、内向和恬静,还未脱尽学院派气息。

德朗在接受立体主义影响的同时,还一度热中于非洲艺术。当毕加索与勃拉克在进行分析性立体主义时,他便毅然决然不再与毕加索联系。《威斯敏斯特大桥》一画上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绪是比较明显的,只有他的另一幅《伦敦桥》,才算是野兽派画法中最有特色的作品。有些美术史家把这种彷徨归因于他个人的财富和他那美满的家庭。 晚期,德朗的作品更倾向于传统,除了风景、静物、肖像和裸体画外,也从事装饰画。


阅读(954) | 评论(0)查看全文>>

《美术趣味闯关创作》教学反思(2023-06-15 10:13)

栏目:个人博客

趣味闯关

故事情境:梯形决定变个模样去旅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创作内容:请发挥想象,在下图梯形的基础上,运用添加的方法,形成其他形象,并添画背景形成故事场景。

创作要求:形象生动有创意,场景与形象搭配合适,画面协调有美感。

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了解这类创作练习的形式

课中学生绘画兴趣浓厚,形状组合新颖。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背景,并且不会添加。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画面内容进行等第评价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背景,并且不会添加。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增加背景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板书上出现几个背景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创作。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缺少背景的同学可以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开拓创作思路。

2. 问题二:单个形状之间如何组合在一起?

   (1)教师加以引导,并出示范例,让学生整体感知组合形式

   (2)教师进行优秀范例的分析

3. 问题三:容易局限于某一类的画面内容创作

   (1教师举例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先分享一下创作思路,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创作形式。

4. 总结。

本次趣味闯关创作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形式,体会在乐中学的乐趣。从中发现的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调整。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本次以闯关得章的形式进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一些平时对绘画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参与其中。


阅读(184) | 评论(0)查看全文>>

《旋转的短线》教学反思(2023-05-19 07:3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第六册第二单元《走近名作》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欣赏画家凡.高的《星空夜》这幅作品,感受凡.高用旋转的短线描绘出的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柏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通过观赏凡.高的作品,幻想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发挥学生的奇特的想象,对旋转的短线、绚烂的色彩进行分析,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景的方法,将老师提供风景图片创作具有短线变化的作品。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了以任务单形式的主题探究

课中学生绘画兴趣浓厚,短线排列组合形式新颖。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短线排列还是没有理解到位在用线条表现云朵时缺少动感

课后拓展丰富教师提出:感受滚动的线条充满了生机和力量,使造型更加美丽,使画面更加灵动,它赋予艺术生命,它给人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神往。让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了。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短线排列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增加短线排列互动,并观看教学视频,进一步掌握短线排列的技巧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优秀作品的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2. 问题二:在用线条表现云朵时缺少动感。

1)教师发现后,加以引导。增加了“美丽云朵我来画”的环节,让学生进行长线、短线对比感受。

2)对个别无法自己创作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鉴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这种可以延续至第二课时再进行练习

3. 问题对大师作品欣赏角度需要提升

1)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后,进行课后拓展倡导学生多多走进博物馆感受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以及其他绘画名家的作品

4. 总结。

本次模拟上课总体感受良好,教学流程完整。但在教学互动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在欣赏画作时,教师多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发现问题、感受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这周努力调整课堂上的问题,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下周四的师徒带教展示课。


阅读(148) | 评论(0)查看全文>>

《潮流社区设计》教学反思(2023-04-20 18:38)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2023正达外语节的our city our life主题下,三年级美术学科进行了潮流社区主题探究。社区是青年成长、生活的主要场之一,在社区中充满潮流也是青年社区一亮点。在本次课程中,主要通过感知生活中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与思考,设计适合青年居住的潮流社区,并利用彩泥、纸板、彩纸等一些材料制作出潮流商店、娱乐设施、居住场所等设施。

【反思改进】

    课前准备充足让学生分小组制作。

课中学生制作兴趣浓厚,装置造型丰富;很贴近潮流的主题。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房子外形没有完全包裹,没有进行很好地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课后拓展丰富教师提出:“发现自己社区的美好一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了。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房子外形没有完全包裹,没有进行很好地了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深入学习。多增加示范环节,带学生观看优秀同学的作品。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房子造型的优势。

2. 问题二:小组分工有个别组没有很好发挥其成员的作用。

(1)教师发现后,加以引导。进行带教形式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还要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

(2)对个别无法自己制作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鉴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这种可以延续至课下再进行深入交流。

3. 总结

   本次上课总体感受良好,学生课堂常规表现不错,学生作品效果呈现精美。课堂实施比较顺利,但在课堂行规上还需要加强。特别是上课和下课排队的行规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努力调整不足,以更好地面貌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的未来而教。


阅读(351) | 评论(0)查看全文>>

《与彼得·沃德克对话》教学反思(2023-03-20 16:29)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与大师对话》单元的第二课,让学生了解彼得·沃德克这位美国公共艺术雕塑家。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彼得·沃德克是很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他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小鸟的形象。所以在课堂内容中需要渗透着环保意识,让学生感受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节课所练习到的材料为铝箔纸和彩泥。铝箔纸是属于容易塑造的材质,可以用来制作各种装置造型。彩泥是用来制作小鸟的造型。

【反思改进】

    课前准备充足让学生分小组制作。

课中学生制作兴趣浓厚,装置造型丰富;很贴近大自然的主题。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创作脱离了主题内容的塑造,进行了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课后拓展丰富教师提出:“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善于发现美,乐于表现美,创造美。”让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了。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创作脱离了主题内容的塑造,进行了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深入学习。对于个别还是没有扭转过来的学生,可以调整沟通方式与其交流创作意图。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符合主旨内容的作品展示。并请展示的学生上台分享,再邀请其他学生来说一说。

2. 问题二:塑造小鸟的时候,学生对揉、捏的技巧掌握不够熟练。以至于小鸟的形状有大小各异。

(1)在今后的课程中,继续增加彩泥的揉、捏练习。

(2)对个人不够熟练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可以跟上上课节奏。

3. 总结

   本次上课总体感受良好,学生课堂常规表现不错。课堂实施比较顺利,由于是造型表现类课题。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在互动环节中,我设计了小讲台,在发现秘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分享的兴趣,然后层层递进,一步步整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找到大自然最美好的一面。

阅读(501) | 评论(0)查看全文>>

《迷人的细节》教学反思(2023-02-20 18:15)

栏目:个人博客

本单元属于绘画主题下的写生内容,旨在带领学生一起来体验写生的乐趣,感受线条的变化,‌‌建立细致观察的态度,‌‌培育提高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年级同学掌握了基本的线条绘画,如第五册教材中《疏密的花纹》课例中,知道如何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进行创作。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线条描绘,对线条运用比较熟悉。创作写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线条的粗细变化,疏密关系的把握还不是很灵光活,针对上述问题,老师将会让学生进行观察与对比,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才能解决如何运用有变化的线条来写生的方式。

   本节课是从欣赏德国15世纪初的著名画家-丢勒的画作导入。《草丛》这幅作品是画家写生的路边一处草丛,作品风格严谨、精细、工整,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精彩。在新授环节中,分别出示了叶子的叶脉、紫甘蓝、黄瓜、玉米粒的细节,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细节特征。在授课过程中,出示紫甘蓝环节时。由于紫甘蓝的解剖图时,很多学生对其的细节产生了不敢表达的情况。我及时用画笔在黑板上演示了一遍,再次强调了作画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遇上玉米粒时,学生们会理解成大山的形式一个挨着一个的叠加方法。其实是应该排列成一串一串的组合在一起。颗粒的话不能画得太小,大小应该适中。学生对粗细线条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这一点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训练。

在效果展示环节,有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上色。线描画搭配色彩的元素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很出彩的。但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合理利用点、线、面画出疏密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练习。

2.jpg

本单元还有《画画我的鞋子》、《我喜欢的自行车》两节课。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对部分学生查漏补缺。对线条流畅度、把控性进行练习,在点、线、面的艺术海洋中自由穿梭。




阅读(349) | 评论(0)查看全文>>

《茂盛的植物》教学反思(2022-11-20 10:47)

栏目:个人博客

本次主题活动改编于小学美术上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线条的变化》,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昆虫与植物的特征,学会使用装饰性的线条表现昆虫和植物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本单元授课时间正值秋季,于是在适时适景的前提下,与秋季结合,进行课程的改编,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关注大自然,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进行创作表现。正值二年级在“秋日课程”中有设计趣味棋得以启发,想到趣味棋的棋盘中关卡和棋子可以利用植物和昆虫来代替。植物可以充当关卡和背景装饰,昆虫可以充当棋子在棋盘上自由行走。

围绕“ 如何用艺术语言表达秋天的美 ”这个本质问题,引发学生探索如何将秋天里的元素变成艺术。学生通过系列活动的探究,寻找秋天的元素,收集实物材料,研究秋天的颜色,观察秋天的动物,品尝秋天的果实。通过观察秋天自然环境中的树木、花草、动物等,感知秋天的线条美、色彩美和肌理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将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寻找的素材进行结合,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部分植物的叶片外形,学会用变化的线条表现形态各异的植物,并且组合表现茂盛。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尝试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学习根据植物外形轮廓发挥想象,能够用线条表现各种形态的植物,并且组合,画出植物的茂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校园绿化,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绿化的意识。

       

2.jpg

 

这节课为责任杯赛课的课程,学校也很重视。特意为美术组请来了两位教研员-方文晶老师和汤春妹老师。两位老师点评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方文晶老师提出:我的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预设过多,导致教学重点落实情况不佳。例如植物的线条造型和装饰效果是两个平行教学重点,如果在一节课上一起推进的话,容易本末倒置。这一点方老师指点得很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上我是预设了太多,太满。想让学生学会如何画叶子的轮廓,又想让学生知道装饰植物内部的线描技巧。

1.jpg

汤春妹老师指点也是句句受用。首先提出教案文本书写格式规范,还有一些专业术语的名称不能有遗漏,棋盘底色可以利用一些大师的抽象作品进行铺垫。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例如吴冠中的作品表达肌理效果上可以启发思考。对于趣味棋的棋子设计还可以制作出立体效果。在美观方面提出:棋子和棋盘的底色要有对比、黑白对比、颜色对比。不然就会太花了,突不出棋子的形象。最后提出了一些教师发展的建议。我听后,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这些细节是不能有遗漏的。

本次责任杯赛课,我自身感觉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有很大提高。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创作环节中,课堂纪律有点忽略。导致课堂创作不是很理想,这一点是我今后继续需要加强的地方。最后在作品展示环节中,还可以更加具体,让学生感知自己小组棋盘的不足之处,在后续创作中进行修改。还有在教学重难点的教授上也是需要再次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这次项目化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我有困惑时我就向程金玲老师请教一下。在我们两个都有疑惑时,我们都会想到师父-尊敬的何谭惠老师,并寻求她的帮助。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美术组在何老师的带领下会越来越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多向程金玲老师和何谭惠老师学习,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阅读(298) | 评论(0)查看全文>>

《与青花瓷有个约会》(2022-10-20 12:30)

栏目:个人博客

《素雅的青花瓷》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其中适合纹样的学习结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所学知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绘画能力。而本课是三年级上学期的民间艺术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绘画精美的圆形“适合纹样”入手,让学生知道并了解青花瓷的历史,感受适合纹样及图案丰富性在一定轮廓中自由、多样、赋予变化的特点,并借助相关工具和材料有创意的绘画青花瓷作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为此,针对学生的学情,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活动去帮助落实课程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以绘画青花瓷中的适合纹样为主要内容。教师以不同形式展示适合纹样的绘画方式。今天上午的第三、四节课我在三年级(2)班进行教授,在授课环节中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说说优点,这节课在上课之前也多次受到何老师的磨课训练。在授课的各个环节保持着良好的连贯性,课堂常规较之前有很大进步。学生也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一颗颗发光的小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屏幕。在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她们参与其中。为了提醒学生图案是可以百花齐放的,教师利用有趣的语言进行解说:“鱼是老师的专属,你们可以画画其他不同的图案哟。”

  不足之处呢:在于语言组织需要更加简明扼要,授课思路需要更加清晰。从介绍盘心、腹壁、盘边沿到引出“适合纹样”的绘画方法,需要穿插一些互动环节。让引入环节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中来。在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更多参与自评、互评中。可以通过教师评价要求的展示星级,可以给你的作品打打分。课后拓展上还可以更加生动,跟学生介绍几个国家级的陶瓷文物。

 学生方面:在聆听内容时是都非常认真。而在绘画纹样环节中,有些学生就无从着手。教师发现这一现象后,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可以适当提醒学生的绘画构思。让其打开思路开始创作。

  教师需要本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去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面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进一步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素雅的青花瓷》的课堂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展示瓷器的远古之美。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美术课堂中绘画出精美的适合纹样和花边纹样。

       


       

         

阅读(239) | 评论(0)查看全文>>

《新思路与旧理念的邂逅》(2022-09-21 07:24)

栏目:个人博客

       本周是开学后第四周了,我是教授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美术课程。 从这周渐渐熟悉了上课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这得益于我的带教老师何老师,她周三都来听我的课。 并及时指出上课的不足。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们都是很可爱的, 有些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作为教师的人我也是需要思考的。或许我的课程不够吸引人。四年级的学生呢,则有些学生可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情况。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手工课程偏爱度很高。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为新加入正达的新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形式,以适应新学校的教学模式。新思路与自己以前所积累的旧观念、旧形式、旧教学方式来一场邂逅,我想还可以碰撞火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好好调整上课思路,有疑惑之处及时和何老师交流。


阅读(123)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