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34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34)

《垃圾袋架模型》教学反思(2024-06-19 13:13)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劳动技术》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垃圾袋架的结构与各个部件,并掌握简单垃圾袋架的制作。尝试让学生简单地仍放垃圾的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金属丝的加工方法:校直、截断、绞合、平整,利用金属丝进行合理制作。

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垃圾袋架的结构

课中学生对垃圾袋架设计产生兴趣浓厚,制作组装热情高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挑战赛的环节:垃圾扔放环节。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改装才能让袋架稳定。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衣架的妙用。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标注尺寸不准备,没有注意尺寸和单位。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了解学生的对尺寸的掌握情况,并在课上进行示范讲解。

(2)教师集中示范,并在示范图中标注出尺寸的规范形式。

2. 问题二:底座制作不稳固。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底座问题。

2教师在投影机上示范正确地制作稳定的方法

3. 问题三: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还需要加强

1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其设计创意草图。

2)在课后拓展上,展示不同风格的作品形式。

2.jpg 

4.问题四:学生对垃圾袋架的功能认识不足。

1)学生对功能理解不足,教师利用视频加以分析。

2)教师先示范,再利用挑战任务让学生进行互动。有疑问的再加以个别指导。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垃圾袋架的制作流程,认识了垃圾袋架的结构。在挑战赛和课后拓展中,举例了垃圾袋架的巧妙用处。让学生感受了设计带来的美,也让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生活的理念。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356) | 评论(0)查看全文>>

《衣架模型》教学反思(2024-05-20 12:33)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劳动技术》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衣架的结构与各个部件,并掌握简单衣架的制作。尝试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挂放衣服的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金属丝的加工方法:校直、截断、绞合、平整,把金属丝衣架进行合理制作并能挂放衣服。

2.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衣架的结构

  课中学生对衣架设计产生兴趣浓厚,制作组装热情高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挑战赛的环节:防风衣架的制作。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改装才能让衣架牢固不被风吹走。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衣架的妙用。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会进行绘画设计草图,画的比例不合理。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上进行示范。

 (2)教师集中示范,在创作分享环节让绘画优秀的学生上台分享,再请一个有不足的学生分享。让学生在思想产生对比,形成正确地认识。 

     2. 问题二:金属丝绞合力度不到位。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倡导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一人固定一人绞合。

 (2教师在投影机上示范正确地绞合方法

    3. 问题三:学生对平整、校直的方法理解不准确

 (1学生校直力度不够,教师针对这一点要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先集体示范,发现个别组有不足之处在加以单独辅导,并告知正确操作方法。再一位做得较好的同学示范,最后请一位做得不理想的同学展示让其他同学纠正其作品的不足之处。

     4.问题四:学生对衣架的防风功能认识不足。

 (1)学生对防风功能理解不足,教师利用视频加以分析。

 (2)教师先集体示范,把三种可以防风的方法依次举例在板书上,让学生进行提问。有疑问的再加以个别指导。

1.jpg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金属丝衣架制作流程,认识了衣架结构。在挑战赛和课后拓展中,举例了防风衣架的设计和衣架的巧妙用处。让学生感受了设计带来的美,也让学生了解设计改造生活的理念。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318) | 评论(0)查看全文>>

外语节项目化学习《塞勒隆阶梯》教学反思(2024-04-18 09:11)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活动项目是以中国与巴西建交五十周年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巴西的艺术和文化。通过巴西这一南美洲国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与学习,感受世界艺术的丰富与多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尊重不同的理念背景下的艺术与文化,拥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美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学生通过本次外语节的学习活动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相关的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学习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世界。

学习形式】

小学部的美术组与数学组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学习,学生分年级全程参与。

学习内容

景观还原巴西的著名景点塞勒隆台阶。利用西校的一处户外楼梯进行创作。

1.jpg

利用材料

防水的雪弗板、一些防水胶。(最终将结合学生计算的面积,购置材料)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并了解塞勒隆阶梯的历史

课中学生对图案和花纹创作兴趣浓厚,设计拼贴热情高涨。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巴西其他著名景观。并向学生介绍巴西的其他自然遗产。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会进行设计拼贴图案、花纹、合理布局。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上进行示范。

(2)教师播放塞勒隆阶梯视频,并进一步解说它的元素组成。

2. 问题二:对强力胶水使用不是很规范,容易粘到手上。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从而进一步明确各个组员的分工任务。

2在板书上出示使用方法

3. 问题三:学生对填缝剂使用不是很理解

1学生刮填缝剂的力度不够,教师针对这一点要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先集体示范,发现个别组有不足之处在加以单独辅导,并告知正确操作方法;然后提醒学生及时保持桌面整洁。

【学习具体安排】

2.jpg


部分:各年级的创作分工计划

三年级负责下半部分楼梯版面的绘制。

四年级负责上半部分楼梯版面的绘制。

五年级负责楼梯上栏杆上色的部分。(五年级视课程内容而定)


阅读(320)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育的基础》读后感(2024-03-18 13:05)

栏目:个人博客

这本书以中美基础教育对比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和问题。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中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双减之下的基础教育该长啥样方面,我结合自己所教授的劳动技术课程和美术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个方面:双减政策要求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思考能力,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结合在教授四年级《熟悉人物》这一单元时,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人物,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双减政策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1.jpg

1.教学亮点

观察引导: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熟悉人物。通过观察真实的人物照片、视频以及现场模特,学生学会了从头部特征、身体比例、动作姿态等多个角度捕捉人物的特点。

创意发挥:在掌握了基本的人物造型方法后,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或故事场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中加深对人物特征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存在的不足

时间安排: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能会压缩学生的创作时间,导致他们的作品不够深入和完整。个性化指导:我在课堂上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个性化指导。一些基础较弱或思维较为独特的学生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3.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设计: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加强个性化指导:我将通过课后辅导、线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合双减政策调整教学策略:我将深入研究双减政策的内涵和要求,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探索更加符合政策要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通过开发美术实践活动、丰富教学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升美术素养。

第二个方面:双减政策要求基础教育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作业,避免过度强调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结合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劳动技术课程《套银蛇装置》教学。这一节课旨在通过让学生制作套银蛇装置,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对双减政策下的劳动技术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jpg

1.教学收获

实践能力提升: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套银蛇装置,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学会了使用工具、测量尺寸、拼接组装等基本技能,也学会了如何在制作过程中调整和改进作品。

创新思维激发:在制作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组装方式。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套银蛇装置。

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也学会了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解决问题。

2.加强方面

优化教学流程:我将进一步梳理教学流程,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制作任务。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加强个性化指导:我将通过课后辅导、线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合双减政策调整教学策略: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会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三个方面:双减政策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总之,双减政策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阅读(358) | 评论(0)查看全文>>

《璀璨的烟花》教学反思(2024-02-20 09:2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学期《美术》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学习点和线组成的回旋式、放射式等图形知识。尝试运用剪贴、刮蜡、油水分离等技法,画出漂亮的烟花,表现节日的场景。

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并了解烟花的发展

课中学生对烟花的造型创作兴趣浓厚,绘画热情高涨。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火药油画大师—蔡国强。并向学生介绍他的一些作品。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敢进行颜色的融合。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上进行示范。

(2)教师播放烟花燃放视频,并进一步解说烟花的颜色组成。

2. 问题二:对放射式图形和回旋式图形区分不开。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游戏让学生互动参与,从而了解图形的特征。

2在板书上出示放射式烟花和回旋式烟花的画法

2.jpg

3. 问题三:学生对油画棒与淡彩颜料的融合效果掌握不足

1学生的油画棒笔触容易画得太淡了,教师针对这一点要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先集体授课,发现个别学生有不足之处在加以单独辅导。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节的氛围,认识了烟花的图形样式。引发学生的思考用点和线组成的烟花形式是不是很美?在课后拓展上引入大师,让学生了解烟花还能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介绍剪贴与绘画综合方法完成的画作《缤纷的烟花》,精细的烟花剪纸图形大多呈放射状,充满了画面,天空用彩色铅笔涂蓝色,下端用深色剪贴楼房,突显了天空无比灿烂和辉煌的节日气氛。


阅读(424)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们海洋,我们责任》教学反思(2023-12-15 09:25)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是根据上教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六单元《尝试平面设计》的单元内容重新架构出来的。本单元一共有三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知道版式设计是根据设计主题和需求,将图形、文字、色彩有组织有目的 地排列组合;初步学会根据主题,组合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要素,用分割、围绕等 方式进行设计;初步学会用草图进行设计构思;能选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方法或用信息技术完成排版,并运用于生活。

图片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

课中学生对海报的构图形式兴趣浓厚,设计热情高涨。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教学环节的连接语句还需要更加流畅。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教学环节多次打磨,让教学流程变得转折自然。

2. 问题二:均衡布局和对称布局的构图形式,学生容易混淆。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两个小任务让学生互动参与,从而了解正确的布局形式。

2在板书上出示两种布局的范画形式,直观地向学生说明了不同

图片2.jpg

3. 问题三:学生评价只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作品展示

1学生创作时间给了有点多了,导致没有来得及学生自己互评。

2)教师需要在评价环节进行全员参与,教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三颗星星去给喜欢的海报布局设计评价的。

图片3.jpg

4.问题课后拓展的形式可以再慢一点

1第二课时是利用综合材料进行海报设计,教师也利用这个问题进行课后拓展了,但由于临近下课就拓展部分比较少了。

图片4.jpg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海报的作用和演变,知道海报的组成要素。学会依据环保主题,进行构思、设计海报布局。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学情,教学形式环节可以更加新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美育课堂。



阅读(413) | 评论(0)查看全文>>

《定量茶叶盒》教学反思(2023-11-20 12:4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劳动技术》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茶叶盒的平面展开图与各个组装部件,并掌握茶叶盒的组装。尝试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倒茶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组装部件,把茶叶盒进行合理组装并能正常使用

3.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

课中学生对画家的画作兴趣浓厚,绘画热情高涨。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理解茶叶盒的组装步骤。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前加以讲解茶叶盒的构成。

(2)教师进行分六个大组进行示范讲解,最后在媒体上进行了一次集中示范,如还有不会的学生就进行个别辅导了。

2.jpg

2. 问题二:安装流程的前后顺序容易出错。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游戏让学生互动参与,从而发现正确的安装流程。

2在板书上出示实物的安装流程,并标注了序号

3. 问题三:学生评价只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作品展示

1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有些操作较慢。

2)教师需要在评价环节进行全员参与,增加一个互动流程“心动的茶叶盒我来评”—每一组的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

4.问题课后拓展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点

1教师找了一些创意茶叶盒的设计图片,进行分享。

2)教师还了解一些制作更加细致的茶叶盒,带来学校进行实物展示。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茶叶盒制作流程,认识了定量茶叶盒。在课后拓展中,举例了一些茶叶盒的外包装设计图。让学生感受了设计带来的美,也了解了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485) | 评论(0)查看全文>>

《日出的感受》教学反思(2023-10-16 15:42)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第九册第一单元《走近名作》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欣赏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感受莫.奈用厚薄画法描绘出海港日出的美景;发挥学生的奇特的想象,对水彩的厚薄画法进行分析,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景的方法,将老师提供风景图片创作具有类似风格的作品。

2.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

课中学生对画家的画作兴趣浓厚,绘画热情高涨。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教师的学习支架需要更加完善。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前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给学生了解画家。

(2)在备课环节,需要更加细心。预见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预设和准备。

2. 问题二:学生对光源色、固有色的概念有些模糊。

1)教师加以引导,准备颜色不同的手电筒。以做光源小实验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

2在教授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对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3. 问题三:利用厚、薄画法的绘画过程中出现大混色现象

1教师需要进行特别个别容易自由发挥的学生,并告知需要学生要按照创作要求进行绘画,如果遇到能力不足的,就在画面上进行局部示范。

2)教授过程中,拿出1-2分钟讲解大混色的后果和避免的方法。

4.问题评价环节中让学生多表达自己想法

1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环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1.jpg

5. 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水彩课程,认识了印象派先驱画家-莫奈。在课后拓展中,举例了最近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印象派十二位画家的作品光影展。让学生周末走进博物馆感受印象派画家的风采。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有趣的美育课堂。


阅读(396) | 评论(0)查看全文>>

《设想与选择》教学反思(2023-09-19 17:06)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劳动技术》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纸盒的平面展开图与立体纸盒,并掌握平面展开图的绘画方法和立体纸盒的组装。尝试让学生制作并使用纸盒,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纸盒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纸张的插接方式。把纸盒分成四等分,并形成合理布局。在绘制平面展开图时,提醒学生注意剪切线、正折线、反折线、粘贴面的正确标注。

2.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材料包和相应的制作工具

课中学生制作兴趣浓厚,工具使用规范。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粘贴面,标注不准确。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对应的不足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粘贴面,标注不准确。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教授学生重新回顾剪切线、正折线、反折线、粘贴面的正确标注。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制作完善的同学进行班级展示。并让学生指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说说改进方法。

2. 问题二:平面展开图尺寸掌握不准确。

1)教师加以引导,在黑板进行举例:第一种情况是每个面都是相等的纸盒,第二种情况是对应两边的纸盒相等在绘画过程中要求使用直尺绘制。

2在教授过程中详细讲解绘制步骤

3. 问题三:纸盒大小容易偏小

1展示不同大小的纸盒,让学生拓宽创作思路。

2)并在彩色上示范一种较大类似的纸盒。

1.jpg

4. 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劳技课程,体会在做中学的乐趣。感受劳技课程的魅力,在制作中体会小组合作,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在课程教授中,学生得到了手工技能上的锻炼,学会了如何正确规范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开心而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326) | 评论(0)查看全文>>

《日出·印象》作品欣赏(2023-08-20 18:54)

栏目:个人博客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描绘了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变幻与运动展现了迷人景色,以及画家用轻快跳跃的笔触刻画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的生动景象。现藏于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馆。

       2.jpg

2.jpg

该幅作品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限制,完全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的外观,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一幅,也是日后最具声誉的经典画作,是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

画面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勒阿佛尔港口日出时的景象,经过晨雾的折射,一抹圆形的红日在昏暗的景象中极其突出,在水面上形成随波颤抖的暖光,急促的条形笔触与光线投影相互呼应,给人以深刻印象。莫奈借用长短不一的笔触描绘出水面上泛起的波光,三只小船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远处依稀可见的工厂烟囱、吊车等物象琵是利用隐约的笔触表现,将日出时刻法国海港域市的神奇呈现在人们面前。

该画主要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组成,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在这幅画中,明暗不是主角,主角是色彩。在日光照下,大自然的无穷景象在印象派画中变幻不定。

该画不讲究细腻的线条,通过“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和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的美学要求完全相反。具有叛逆性,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该画在构图上采用井字形构图,画面中徐徐升起的太阳和海上漂泊的船只都处于画面的兴趣点上,这样构图可以让观者的视线集中在画面主体上。火红的太阳位于井字形的右上角,给人以上升之感。


3.jpg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曾分别跟随画家布丹和格莱尔学习绘画,后来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交往密切,并经常一起到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森林写生,1872年创作《日出·印象》,采用原色主义、色调分割等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光色变化,标志着印象主义的产生。晚年创作了大量和睡莲有关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莫奈在船上作画》《河畔》《垂柳》《睡莲》等。


阅读(327) | 评论(0)查看全文>>

《威斯敏斯特大桥》作品欣赏(2023-07-13 11:18)

栏目:个人博客

      《威斯敏斯特大桥》是1906年安德烈·德朗创作的一幅油画,81×100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

      

1111.jpg

      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夸张造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心中,"野兽"一词,即指色彩与涂抹的特征了。事实上,野兽派画家从颜料管里挤出的原色,不是直接排列到画布上的而是应自然本色来加以概括,使它更单纯化,免去复杂的中间调子,不仅能引起观者视网膜的振动感应,还表达了一种饱和的情绪,比点彩派的"科学"排列更富感染力。从1899年始在卡里埃画室认识马蒂斯的安德烈·德朗,就是这样一位感情充沛的野兽派画家。

安德烈·德朗(1880.6~1954. 9)出生于巴黎附近的夏杜(Chatou),父亲是当地一名糕点师,还是本地的市镇会的评论员。德朗的中学生活是在维西纳圣十字学校度过的,后因考试不及格离开了这所中学。在艺术上,他原是个维护法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一直反对崇尚非具象绘画的先锋派,而投身野兽派的行列,受到马蒂斯的鼓励。最初他对凡·高、高更和塞尚也很赞赏,后又试验过点彩派的技法,甚至还一度被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所惑。读德朗的所有作品,也会发觉他在探索中的不稳定性。这幅《威斯敏斯特大桥》,正是他时断时续地追随野兽派时期的代表作。

222222222222222.jpg

1906年3月,德朗在画家沃拉尔(Vollard)的怂恿下来到伦敦,并在透纳的海景画激励下,创作了一批风景画,《威斯敏斯特大桥》是其中之一。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他曾自我表白地说:“我们的目的是呈示愉悦,这种愉悦当然是来自我自身。”只是德朗的画上的愉悦还不象马蒂斯的画那样充分,他总是有所控制。他的天性是节制、内向和恬静,还未脱尽学院派气息。

德朗在接受立体主义影响的同时,还一度热中于非洲艺术。当毕加索与勃拉克在进行分析性立体主义时,他便毅然决然不再与毕加索联系。《威斯敏斯特大桥》一画上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绪是比较明显的,只有他的另一幅《伦敦桥》,才算是野兽派画法中最有特色的作品。有些美术史家把这种彷徨归因于他个人的财富和他那美满的家庭。 晚期,德朗的作品更倾向于传统,除了风景、静物、肖像和裸体画外,也从事装饰画。


阅读(1187) | 评论(0)查看全文>>

《美术趣味闯关创作》教学反思(2023-06-15 10:13)

栏目:个人博客

趣味闯关

故事情境:梯形决定变个模样去旅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创作内容:请发挥想象,在下图梯形的基础上,运用添加的方法,形成其他形象,并添画背景形成故事场景。

创作要求:形象生动有创意,场景与形象搭配合适,画面协调有美感。

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了解这类创作练习的形式

课中学生绘画兴趣浓厚,形状组合新颖。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背景,并且不会添加。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画面内容进行等第评价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背景,并且不会添加。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增加背景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板书上出现几个背景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创作。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缺少背景的同学可以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开拓创作思路。

2. 问题二:单个形状之间如何组合在一起?

   (1)教师加以引导,并出示范例,让学生整体感知组合形式

   (2)教师进行优秀范例的分析

3. 问题三:容易局限于某一类的画面内容创作

   (1教师举例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先分享一下创作思路,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创作形式。

4. 总结。

本次趣味闯关创作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形式,体会在乐中学的乐趣。从中发现的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调整。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本次以闯关得章的形式进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一些平时对绘画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参与其中。


阅读(417) | 评论(0)查看全文>>

《旋转的短线》教学反思(2023-05-19 07:3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第六册第二单元《走近名作》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欣赏画家凡.高的《星空夜》这幅作品,感受凡.高用旋转的短线描绘出的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柏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通过观赏凡.高的作品,幻想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发挥学生的奇特的想象,对旋转的短线、绚烂的色彩进行分析,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景的方法,将老师提供风景图片创作具有短线变化的作品。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了以任务单形式的主题探究

课中学生绘画兴趣浓厚,短线排列组合形式新颖。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短线排列还是没有理解到位在用线条表现云朵时缺少动感

课后拓展丰富教师提出:感受滚动的线条充满了生机和力量,使造型更加美丽,使画面更加灵动,它赋予艺术生命,它给人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神往。让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了。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短线排列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增加短线排列互动,并观看教学视频,进一步掌握短线排列的技巧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优秀作品的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2. 问题二:在用线条表现云朵时缺少动感。

1)教师发现后,加以引导。增加了“美丽云朵我来画”的环节,让学生进行长线、短线对比感受。

2)对个别无法自己创作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鉴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这种可以延续至第二课时再进行练习

3. 问题对大师作品欣赏角度需要提升

1)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后,进行课后拓展倡导学生多多走进博物馆感受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以及其他绘画名家的作品

4. 总结。

本次模拟上课总体感受良好,教学流程完整。但在教学互动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在欣赏画作时,教师多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发现问题、感受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这周努力调整课堂上的问题,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下周四的师徒带教展示课。


阅读(370) | 评论(0)查看全文>>

《潮流社区设计》教学反思(2023-04-20 18:38)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2023正达外语节的our city our life主题下,三年级美术学科进行了潮流社区主题探究。社区是青年成长、生活的主要场之一,在社区中充满潮流也是青年社区一亮点。在本次课程中,主要通过感知生活中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与思考,设计适合青年居住的潮流社区,并利用彩泥、纸板、彩纸等一些材料制作出潮流商店、娱乐设施、居住场所等设施。

【反思改进】

    课前准备充足让学生分小组制作。

课中学生制作兴趣浓厚,装置造型丰富;很贴近潮流的主题。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房子外形没有完全包裹,没有进行很好地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课后拓展丰富教师提出:“发现自己社区的美好一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了。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房子外形没有完全包裹,没有进行很好地了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深入学习。多增加示范环节,带学生观看优秀同学的作品。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房子造型的优势。

2. 问题二:小组分工有个别组没有很好发挥其成员的作用。

(1)教师发现后,加以引导。进行带教形式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还要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

(2)对个别无法自己制作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鉴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这种可以延续至课下再进行深入交流。

3. 总结

   本次上课总体感受良好,学生课堂常规表现不错,学生作品效果呈现精美。课堂实施比较顺利,但在课堂行规上还需要加强。特别是上课和下课排队的行规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努力调整不足,以更好地面貌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的未来而教。


阅读(621) | 评论(0)查看全文>>

《与彼得·沃德克对话》教学反思(2023-03-20 16:29)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与大师对话》单元的第二课,让学生了解彼得·沃德克这位美国公共艺术雕塑家。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彼得·沃德克是很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他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小鸟的形象。所以在课堂内容中需要渗透着环保意识,让学生感受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节课所练习到的材料为铝箔纸和彩泥。铝箔纸是属于容易塑造的材质,可以用来制作各种装置造型。彩泥是用来制作小鸟的造型。

【反思改进】

    课前准备充足让学生分小组制作。

课中学生制作兴趣浓厚,装置造型丰富;很贴近大自然的主题。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创作脱离了主题内容的塑造,进行了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课后拓展丰富教师提出:“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善于发现美,乐于表现美,创造美。”让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了。

1. 问题一: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创作脱离了主题内容的塑造,进行了彩泥的个性化造型。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内容的主旨,再进行深入学习。对于个别还是没有扭转过来的学生,可以调整沟通方式与其交流创作意图。

(2)在学生分享环节中,挑选符合主旨内容的作品展示。并请展示的学生上台分享,再邀请其他学生来说一说。

2. 问题二:塑造小鸟的时候,学生对揉、捏的技巧掌握不够熟练。以至于小鸟的形状有大小各异。

(1)在今后的课程中,继续增加彩泥的揉、捏练习。

(2)对个人不够熟练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可以跟上上课节奏。

3. 总结

   本次上课总体感受良好,学生课堂常规表现不错。课堂实施比较顺利,由于是造型表现类课题。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在互动环节中,我设计了小讲台,在发现秘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分享的兴趣,然后层层递进,一步步整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找到大自然最美好的一面。

阅读(746) | 评论(0)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