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珑

部门组:

学科组:

我的博客数:27

我的评论数:0

• 个人博客 (27)

《金属魔术师》教学反思(2025-04-18 10:41)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对于(2022版)劳动教育项目时指出,小学高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和步骤进行简单的制作,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在金属丝造型中感受金属丝的不同特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萌发传承传统文化的意愿,体会劳动实践中的创新乐趣。

【反思改进】

活动前期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熟悉多功能钳、斜嘴钳的使用方法

活动中学生对绘制草图→按图制作→造型调整→成品展示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解,并学会AI工具-豆包进行生成金属丝造型设计图。

活动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并举行班级作品展览会。

在分享评价环节,教师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设计图和最终的造型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1. 问题一:教师导入环节提问学生观看后有什么感受?而不是金属丝造型精美不精美。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提问可以提一些主观性的问题,而不是预设性太强的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会出现从众的回答。

(2)教师及时调整提问问题的内容。

1.jpg

2. 问题二:在设计过程中是否考虑不标注尺寸。

1针对金属丝造型来说,标注尺寸是一个很难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2标注尺寸主要涉及到周长和高度、宽度,对于金属丝造型来说教师可以给足够多的材料就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3. 问题三:利用AI豆包生成设计图,学生操作比较慢

1教师在示范环节进行集中示范,学生了解生成的操作过程。

2)进行小组帮助操作,让完成的学生去帮忙没有生成的学生。

2.jpg 

4.问题四:在添加底座木圆片时,要结合造型作品的特点,支撑杆不宜太长。

1)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了动态图,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正确长度。

2)教师邀请完成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上台展示。

3.jpg 

【课程总结】

本单元主要通过活动走近金银细作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感受劳动创造美的过程,理解劳动实践能改变金属丝的形态并创造出独特作品,体会劳动对个人创造力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培养学生保持桌面整洁以及活动结束后工具归位的良好习惯以及细致、耐心、专注的劳动品质、合作意识。


阅读(34) | 评论(0)查看全文>>

《巧手造纸大闯关》教学反思(2025-03-20 19:02)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对于(2022版)劳动教育项目时指出,低年级选择1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和步骤进行简单的制作,体验传统工艺制作工程。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应用植物纤维加工纸张流传了上千年,既是一项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造纸》项目利用废纸作为原材料,通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制作成纸张,让学生学习体验纸张制作的传统工艺,感悟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纸开展再生纸制作的活动,原料来源广,整个加工过程虽然简单且又蕴含着碎纸、浸纸、打纸浆、抄浆、压干等技术,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动手实践。

1.jpg

【反思改进】

活动前期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利用纸浆纸再造纸的制作方法

活动中学生对制浆环节的碎纸、打浆过程进行了解,并观察到纸制作出来还需要抄纸和晾晒。

活动完成后进行检查搅拌是否能使雪花片状的纸片变成纸浆。

在分享评价环节,教师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搅拌过程,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1. 问题一:剪刀使用上有学生没有规范,喜欢用剪刀口对着别人。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举例说明剪刀使用的安全规范。

(2)再请学生进行展示一下是否存在问题。

2. 问题二:在活动过程中,有学生沉浸在使用工具中没有听到教师的指令。

1)教师需要个别提醒一下学生,让其快速回归课堂当中。

2如果遇到走神的同学比较多的话,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先做相应的提醒

3. 问题三:在搅拌环节中,有些学生幅度较大飞溅起很多水花

1教师在示范环节进行集中示范,学生了解搅拌工具的正确使用。

2)请一组学生上台集中示范。

2.jpg 

4.问题四:在使用搅拌棒的时候使用没有注意角度。

1)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了动态图,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正确角度。

2)教师在展台上再示范正确的搅拌角度。

 3.jpg

【课程总结】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通过活动走近造纸术,感悟祖先的聪明才智让幼儿对纸张的产生和发展感兴趣。了解各种纸的用途、特性,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在平时的生活中能节约用纸。


阅读(222) | 评论(0)查看全文>>

《材料与工具》教学反思(2025-02-20 09:35)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是沪教版小学劳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主要设计思路是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利用电能的技术产品入手,激发学生对利用电能的技术手段的兴趣。然后,通过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比较各种连接方式、观察手电筒内部结构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构成简单发光电路需要导线、电池、开关、电珠等,并了解这些元件各自在电路中的作用。

【反思改进】

制作前期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电池盒的制作方法

制作中学生对电路的通路、断路进行了解。后半部分学生自行制作电池盒。

制作完成后进行检查是否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在分享评价环节,教师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作品,然后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提出合理的建议。最终教师进行总结评出优秀电池盒并进行正达章奖励。

1. 问题一:电池盒制作时候,绘制图形时定位不准确。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举例说明定位要点。

(2)在投影仪上,教师进行集中示范。

2. 问题二:剥线钳使用剥线,还不够熟练。

1)教师集中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2邀请操作熟练的同学,讲解自己怎么掌握这个方法的

3. 问题三:电线如何绑在回形针和小灯泡上面

1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缠绕在回形针和小灯泡,有什么好的方法。

2)教师集中讲解一下其中的要点。

2222.jpg 

4.问题四:展示环节如何检查是否电路是通路。

1)请亮灯的学生介绍通路的经验。

2)教师及时提出合理建议,让不足的学生加以改进。

33333.jpg 

【课程总结】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简单电路的连接。在教学导线的加工及导线与各种材料的连接方法时,应让学生先由观察入手,再尝试操作,以反复体验,掌握比较合理的操作方法。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并使其了解必要的注意事项。


阅读(232) | 评论(0)查看全文>>

《魔幻迷宫》教学反思(2025-01-07 11:01)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围绕迷宫的设计、制作、改进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来分析简单迷宫玩具的结构,尝试从迷宫各部件的形状要求、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简单迷宫玩具的设计、制作。本单元还让学生学会运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在设计形式结合了,结合2024年跨年艺术展的主题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魔幻迷宫的制作。

马晨心组2.jpg  黄淳浠组2.jpg

【反思改进】

制作前期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迷宫的制作方法

制作中学生对迷宫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解。后半部分进行小组合作,各小组先明确自己组的迷宫路线图和出入口,再规划障碍物,最后进行割据木条并给木条进行美化装饰,最终完成迷宫的安装。

制作完成后进行了拓展,引出其他利用木材制作的游戏玩具。

在分享评价环节,教师邀请各组先进行分享自己作品,然后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提出合理的建议。最终教师进行总结评出各类优秀作品并进行正达章奖励。

1. 问题一:学生在设计路线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路线的穿插。。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举例说明路线穿插要点。

(2)在制作环节中,多预留一些时间给小组讨论,让学生们集思广益。

2. 问题二:在规划路线,没有很好地考虑障碍物。

1)教师集中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正确障碍物的添加方法。

2邀请一组学生进行分享,障碍物的添加

3. 问题三:设计迷宫路线时,没有结合木条本身的尺寸,导致通道太窄

1让学生在设计路线,尽量预留宽一点的路线。

2)小组合作最好做到有效分工,有专门一个同学负责设计尺寸的规划。

胡馨宁组.jpg     五2班 文含章组.jpg    郑壹心组.jpg

4.问题四:在评价环节小组提出问题没有逻辑性。

1)分享的小组分享得很好,但提出问题的小组没有把问题围绕在迷宫上。

2)教师及时提出合理建议,让提问的小组尽量符合迷宫的结构、布局。

 

【课程总结】

“迷宫”起源于古希腊和埃及的建筑。十六世纪中叶,欧洲的园林迷宫曾盛行一时。最著名的有英国伦敦敦汉普公园中德汉普顿迷宫和法国凡尔赛迷宫,索米尔兰顿山迷宫等。本单元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迷宫的基本特点,尝试从迷宫各部件的形状要求、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简单迷宫玩具的设计,绘制迷宫玩具图样,确定自己的制作计划,并进行操作。


阅读(661) | 评论(0)查看全文>>

《超越兴趣》读后感(2024-12-16 15:58)

栏目:个人博客

倪闽景馆长所著的《超越兴趣》一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探讨了科学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如何从兴趣走向志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联想到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联系。

书中提到,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实践并得出结论。这一点与劳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家务或校园劳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劳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事物的本质,理解学习的本质,这种体验与倪闽景所倡导的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操作”和“对话实践”不谋而合。

结合自身在教授一、四、五艺术展项目化学习作品中,我深刻体会到兴趣的重要性。在教授一年级学生制作乐器时,我是从感受雪花开始入手让学生体会出冬季会有什么声音。从而引发制作乐器思考。

制作乐器 (3).jpg


在教授四年级学生制作简易连杆装置时,从学生的课余活动兴趣开始引发思考。让学生了解简易连杆装置的制作要点。

设计创作连杆装置 (1).jpg


在教授五年级学生制作迷宫作品时,让学生思考怎么样设计通道和迷道、障碍物。然后小组合作开始设计草图,再进行路线规划并完成背景上色。最后形成完整的迷宫作品。

   

在书中还提到,拔尖创新人才没有天选之人,人人都有创新的力量。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这种过程正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小学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以达到不同的结果。

此外,书中提到的“教育多样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本质与方法”这一观点,也让我对小学劳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劳动教育应该多样化,不仅要包括家务劳动、校园劳动,还应该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被倪闽景提到的“七把金钥匙”所吸引,这些金钥匙不仅适用于科学教育,同样适用于劳动教育。例如,提升延迟满足的能力、把握关键机会、开展深层式研究等,都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品质和能力。通过这些金钥匙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从兴趣走向志趣,将劳动变成一种热爱和追求。


阅读(145) | 评论(0)查看全文>>

《萌娃乐舞冬之声,童趣劳创和声曲》—折制雪花教学反思(2024-11-19 18:12)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以“雪花飞”为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雪花世界”“纯洁的心”“冰雪游戏”和“音乐园地”中探究雪花形成的科学常识,了解冬天户外活动的故事和乐趣。利用劳动课制作打击乐器,为乐曲进行伴奏。欣赏《雪花》《滑雪歌》《溜冰圆舞曲》、歌唱《小雪花》《小雪橇》、配乐朗诵《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等作品,在音乐游戏中认识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和串铃,感受音乐中速度的快慢和音量的大小。

本节课是利用纸质材料或者废旧材料,进行折纸装饰创作。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乐曲的加工方法

课中学生对废旧材料了解制作装饰乐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小小演奏会的环节:各小组跟着音乐进行乐器伴奏合作。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其他废旧材料还能制作什么乐器的思考。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折制雪花》 任务单.jpg

1. 问题一:在制作沙锤的过程中,学生装饰的形式过于单一了,图案没有合理符合瓶子的造型。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视频示范中讲解到位。

(2)在制作环节中,教师进行巡视个别指导。

2. 问题二:不能很好地形成小组合作一起完成装饰青蛙筒。

1)教师集中示范,让学生感知正确方法完成装饰。

2邀请学生讲一讲怎么样操作是正确规范的

1.jpg

3. 问题三:在小小演奏会的环节中没有很好把握旋律

1准备工作时让学生准备节拍的旋律,分配好敲击次数。

2)教师一边聆听,一边提醒。 

4.问题四:在评价环节应该更加多维度地去评价。

1)教会学生怎样地正确评价,而不是单一说很好。

2)教师可以评价一个小组,再请学生评价一组。

2.jpg

 

【课程总结】

《折制雪花》是跨学科主题式项目《萌娃乐舞冬之声,童趣劳创和声曲》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收集家庭废旧材料,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可利用之处,树立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让学生根据废旧材料的特点进行创意想象。并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剪刀)。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劳动、规范劳动、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小小演奏会的环节中对学生制作的乐器进行评估和改进建议,培训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阅读(184) | 评论(0)查看全文>>

《木质相架制作》教学反思(2024-10-14 15:48)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劳动技术》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让了解相架的功能以及制作相架的材料的特点。知道各种相架支撑部分的结构,并根据照片形式、照片放置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支撑方式。能合理选择工具、材料,并能安全、有效地制作相架。并在调查交流和设计、展示等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木质相架的加工方法

课中学生对木材加工产生兴趣浓厚,制作组装热情高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挑战赛的环节:给自己的相框进行装饰,并添加选择合适的照片与之匹配。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其他材质的相框加以介绍。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jpg

1. 问题一:学生设计草图,没有标出切角角度,导致相框不能成型。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开始操作前进行讲解需要的正确角度40°。

(2)教师集中示范,示范准确地用量角器画角度。

2. 问题二:没有规范小手工锯和锯割方法。

1)教师集中示范,让学生感知正确地方法带来的规范性。

2教师在讲台上示范正确地锯割木条的方法(左手按台面,右手以45°的方向从上往下轻轻锯割)

3. 问题三:使用热熔胶枪时没有带手套

1特别强调热熔胶枪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做好防护。

2)教师一边指导,一边进行现场示范。

2.jpg 

4.问题四:相架的支撑问题没有很好把握。

1)课中让学生集思广益地进行了设计草图,并对草图进行了讲解。

2)教师先示范,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我探究。

 

【课程总结】

木质相架是一节非常有趣的劳技课程。在图纸设计交流讨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加上教师的评价,了解自己在设计中的亮点以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需要—留下瞬间之美的工具—各种相架引出话题。从已有的不同材料、不同外形和不同使用方式相架产品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需要。


阅读(117) | 评论(0)查看全文>>

《角尺制作》教学反思(2024-09-20 08:11)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劳动技术》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木材的加工需要,理解人们设计制作了通用工具和专用工具。用木材制作产品,通常需经历锯割、打磨、连接等工序。让学生通过制作一件实用工具—角尺,初次尝试用小手工锯锯割木料和用砂纸打磨木料的操作练习,初步尝试识读操作方法图和作品图样。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木材的加工方法

课中学生对木材加工产生兴趣浓厚,制作组装热情高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挑战赛的环节:给自己的角尺装饰,并添加适合图案花纹。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榫卯结构的妙用。

1.jpg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设计草图,没有利用工具作图,导致设计图不是很规范。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讲解规范作图的必要性。

(2)教师集中示范,示范准确地作图方法。

2. 问题二:小手工锯的使用规范和锯割方法。

1)教师加以示范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知正确地方法带来的便捷省力。

2教师在讲台上示范正确地锯割木条的方法

3. 问题三:对第一次接触夹木条的台面,学生使用起来较生疏

1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其正确地使用方法。

2)给学生多展示一些使用台面的方法和教学操作视频。

2.jpg 

4.问题四:角尺直角连接处需要三根木条连接,学生直接连接导致粘贴效果不佳。

1)学生对角尺直角连接认识不足,教师利用视频加以分析。

2)教师先示范,再利用互动环节让学生点评。有疑问的再加以个别指导。

 

【课程总结】

木质角尺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的制作难度不是很大。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都能完成木质角尺的制作,它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了解木质制品的材料与制作过程。在对手工工具的认识过程中,讲解了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以加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为以后的制作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在平时保养好工具才能在制作时运用自如的道理。


阅读(220) | 评论(0)查看全文>>

《垃圾袋架模型》教学反思(2024-06-19 13:13)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劳动技术》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垃圾袋架的结构与各个部件,并掌握简单垃圾袋架的制作。尝试让学生简单地仍放垃圾的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金属丝的加工方法:校直、截断、绞合、平整,利用金属丝进行合理制作。

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垃圾袋架的结构

课中学生对垃圾袋架设计产生兴趣浓厚,制作组装热情高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挑战赛的环节:垃圾扔放环节。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改装才能让袋架稳定。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衣架的妙用。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标注尺寸不准备,没有注意尺寸和单位。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了解学生的对尺寸的掌握情况,并在课上进行示范讲解。

(2)教师集中示范,并在示范图中标注出尺寸的规范形式。

2. 问题二:底座制作不稳固。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底座问题。

2教师在投影机上示范正确地制作稳定的方法

3. 问题三: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还需要加强

1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其设计创意草图。

2)在课后拓展上,展示不同风格的作品形式。

2.jpg 

4.问题四:学生对垃圾袋架的功能认识不足。

1)学生对功能理解不足,教师利用视频加以分析。

2)教师先示范,再利用挑战任务让学生进行互动。有疑问的再加以个别指导。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垃圾袋架的制作流程,认识了垃圾袋架的结构。在挑战赛和课后拓展中,举例了垃圾袋架的巧妙用处。让学生感受了设计带来的美,也让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生活的理念。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82) | 评论(0)查看全文>>

《衣架模型》教学反思(2024-05-20 12:33)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劳动技术》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衣架的结构与各个部件,并掌握简单衣架的制作。尝试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挂放衣服的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金属丝的加工方法:校直、截断、绞合、平整,把金属丝衣架进行合理制作并能挂放衣服。

2.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制作工具,并了解衣架的结构

  课中学生对衣架设计产生兴趣浓厚,制作组装热情高涨。后半部分还预留一个挑战赛的环节:防风衣架的制作。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改装才能让衣架牢固不被风吹走。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衣架的妙用。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会进行绘画设计草图,画的比例不合理。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上进行示范。

 (2)教师集中示范,在创作分享环节让绘画优秀的学生上台分享,再请一个有不足的学生分享。让学生在思想产生对比,形成正确地认识。 

     2. 问题二:金属丝绞合力度不到位。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倡导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一人固定一人绞合。

 (2教师在投影机上示范正确地绞合方法

    3. 问题三:学生对平整、校直的方法理解不准确

 (1学生校直力度不够,教师针对这一点要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先集体示范,发现个别组有不足之处在加以单独辅导,并告知正确操作方法。再一位做得较好的同学示范,最后请一位做得不理想的同学展示让其他同学纠正其作品的不足之处。

     4.问题四:学生对衣架的防风功能认识不足。

 (1)学生对防风功能理解不足,教师利用视频加以分析。

 (2)教师先集体示范,把三种可以防风的方法依次举例在板书上,让学生进行提问。有疑问的再加以个别指导。

1.jpg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金属丝衣架制作流程,认识了衣架结构。在挑战赛和课后拓展中,举例了防风衣架的设计和衣架的巧妙用处。让学生感受了设计带来的美,也让学生了解设计改造生活的理念。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83) | 评论(0)查看全文>>

外语节项目化学习《塞勒隆阶梯》教学反思(2024-04-18 09:11)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活动项目是以中国与巴西建交五十周年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巴西的艺术和文化。通过巴西这一南美洲国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与学习,感受世界艺术的丰富与多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尊重不同的理念背景下的艺术与文化,拥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美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学生通过本次外语节的学习活动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相关的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学习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世界。

学习形式】

小学部的美术组与数学组进行跨学科主题探究学习,学生分年级全程参与。

学习内容

景观还原巴西的著名景点塞勒隆台阶。利用西校的一处户外楼梯进行创作。

1.jpg

利用材料

防水的雪弗板、一些防水胶。(最终将结合学生计算的面积,购置材料)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并了解塞勒隆阶梯的历史

课中学生对图案和花纹创作兴趣浓厚,设计拼贴热情高涨。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巴西其他著名景观。并向学生介绍巴西的其他自然遗产。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指出相应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会进行设计拼贴图案、花纹、合理布局。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上进行示范。

(2)教师播放塞勒隆阶梯视频,并进一步解说它的元素组成。

2. 问题二:对强力胶水使用不是很规范,容易粘到手上。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从而进一步明确各个组员的分工任务。

2在板书上出示使用方法

3. 问题三:学生对填缝剂使用不是很理解

1学生刮填缝剂的力度不够,教师针对这一点要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先集体示范,发现个别组有不足之处在加以单独辅导,并告知正确操作方法;然后提醒学生及时保持桌面整洁。

【学习具体安排】

2.jpg


部分:各年级的创作分工计划

三年级负责下半部分楼梯版面的绘制。

四年级负责上半部分楼梯版面的绘制。

五年级负责楼梯上栏杆上色的部分。(五年级视课程内容而定)


阅读(84) | 评论(0)查看全文>>

《教育的基础》读后感(2024-03-18 13:05)

栏目:个人博客

这本书以中美基础教育对比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和问题。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中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双减之下的基础教育该长啥样方面,我结合自己所教授的劳动技术课程和美术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个方面:双减政策要求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思考能力,让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结合在教授四年级《熟悉人物》这一单元时,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人物,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双减政策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1.jpg

1.教学亮点

观察引导: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熟悉人物。通过观察真实的人物照片、视频以及现场模特,学生学会了从头部特征、身体比例、动作姿态等多个角度捕捉人物的特点。

创意发挥:在掌握了基本的人物造型方法后,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或故事场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合作学习: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中加深对人物特征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存在的不足

时间安排: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能会压缩学生的创作时间,导致他们的作品不够深入和完整。个性化指导:我在课堂上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个性化指导。一些基础较弱或思维较为独特的学生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3.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设计: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加强个性化指导:我将通过课后辅导、线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合双减政策调整教学策略:我将深入研究双减政策的内涵和要求,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探索更加符合政策要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通过开发美术实践活动、丰富教学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升美术素养。

第二个方面:双减政策要求基础教育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作业,避免过度强调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结合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劳动技术课程《套银蛇装置》教学。这一节课旨在通过让学生制作套银蛇装置,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对双减政策下的劳动技术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jpg

1.教学收获

实践能力提升: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套银蛇装置,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学会了使用工具、测量尺寸、拼接组装等基本技能,也学会了如何在制作过程中调整和改进作品。

创新思维激发:在制作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组装方式。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套银蛇装置。

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也学会了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解决问题。

2.加强方面

优化教学流程:我将进一步梳理教学流程,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制作任务。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加强个性化指导:我将通过课后辅导、线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合双减政策调整教学策略: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会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三个方面:双减政策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总之,双减政策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阅读(94) | 评论(0)查看全文>>

《璀璨的烟花》教学反思(2024-02-20 09:2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学期《美术》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学习点和线组成的回旋式、放射式等图形知识。尝试运用剪贴、刮蜡、油水分离等技法,画出漂亮的烟花,表现节日的场景。

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并了解烟花的发展

课中学生对烟花的造型创作兴趣浓厚,绘画热情高涨。

课后进行了拓展,引出火药油画大师—蔡国强。并向学生介绍他的一些作品。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敢进行颜色的融合。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上进行示范。

(2)教师播放烟花燃放视频,并进一步解说烟花的颜色组成。

2. 问题二:对放射式图形和回旋式图形区分不开。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游戏让学生互动参与,从而了解图形的特征。

2在板书上出示放射式烟花和回旋式烟花的画法

2.jpg

3. 问题三:学生对油画棒与淡彩颜料的融合效果掌握不足

1学生的油画棒笔触容易画得太淡了,教师针对这一点要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先集体授课,发现个别学生有不足之处在加以单独辅导。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节的氛围,认识了烟花的图形样式。引发学生的思考用点和线组成的烟花形式是不是很美?在课后拓展上引入大师,让学生了解烟花还能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介绍剪贴与绘画综合方法完成的画作《缤纷的烟花》,精细的烟花剪纸图形大多呈放射状,充满了画面,天空用彩色铅笔涂蓝色,下端用深色剪贴楼房,突显了天空无比灿烂和辉煌的节日气氛。


阅读(156) | 评论(0)查看全文>>

《我们海洋,我们责任》教学反思(2023-12-15 09:25)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单元是根据上教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六单元《尝试平面设计》的单元内容重新架构出来的。本单元一共有三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知道版式设计是根据设计主题和需求,将图形、文字、色彩有组织有目的 地排列组合;初步学会根据主题,组合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要素,用分割、围绕等 方式进行设计;初步学会用草图进行设计构思;能选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方法或用信息技术完成排版,并运用于生活。

图片1.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

课中学生对海报的构图形式兴趣浓厚,设计热情高涨。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教学环节的连接语句还需要更加流畅。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教学环节多次打磨,让教学流程变得转折自然。

2. 问题二:均衡布局和对称布局的构图形式,学生容易混淆。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两个小任务让学生互动参与,从而了解正确的布局形式。

2在板书上出示两种布局的范画形式,直观地向学生说明了不同

图片2.jpg

3. 问题三:学生评价只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作品展示

1学生创作时间给了有点多了,导致没有来得及学生自己互评。

2)教师需要在评价环节进行全员参与,教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三颗星星去给喜欢的海报布局设计评价的。

图片3.jpg

4.问题课后拓展的形式可以再慢一点

1第二课时是利用综合材料进行海报设计,教师也利用这个问题进行课后拓展了,但由于临近下课就拓展部分比较少了。

图片4.jpg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海报的作用和演变,知道海报的组成要素。学会依据环保主题,进行构思、设计海报布局。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学情,教学形式环节可以更加新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美育课堂。



阅读(184) | 评论(0)查看全文>>

《定量茶叶盒》教学反思(2023-11-20 12:47)

栏目:个人博客

课前解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劳动技术》的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认识茶叶盒的平面展开图与各个组装部件,并掌握茶叶盒的组装。尝试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倒茶操作,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技能上,需要运用组装部件,把茶叶盒进行合理组装并能正常使用

3.jpg

【反思改进】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前期学习资料和相应的绘画工具

课中学生对画家的画作兴趣浓厚,绘画热情高涨。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拘束。

创作结束后,进行现场请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按照评价内容进行等第评价,并指出画作的不足

1. 问题一:学生不理解茶叶盒的组装步骤。

(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课前进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并在课前加以讲解茶叶盒的构成。

(2)教师进行分六个大组进行示范讲解,最后在媒体上进行了一次集中示范,如还有不会的学生就进行个别辅导了。

2.jpg

2. 问题二:安装流程的前后顺序容易出错。

1)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小游戏让学生互动参与,从而发现正确的安装流程。

2在板书上出示实物的安装流程,并标注了序号

3. 问题三:学生评价只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作品展示

1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有些操作较慢。

2)教师需要在评价环节进行全员参与,增加一个互动流程“心动的茶叶盒我来评”—每一组的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

4.问题课后拓展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点

1教师找了一些创意茶叶盒的设计图片,进行分享。

2)教师还了解一些制作更加细致的茶叶盒,带来学校进行实物展示。

 

【课程总结

本节课让学生感受茶叶盒制作流程,认识了定量茶叶盒。在课后拓展中,举例了一些茶叶盒的外包装设计图。让学生感受了设计带来的美,也了解了如何让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加以改善和持续关注,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劳技课堂。


阅读(234) | 评论(0)查看全文>>